7月30日,江苏多地迎来强降雨,一改前几日的晴热天气。此次降雨与今年第8号台风“竹节草”(热带风暴级)的登陆密切相关。当日凌晨4时30分前后,“竹节草”的中心在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岛沿海登陆。登陆时,它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9级(23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75百帕,受其影响,江苏等地出现了明显的降水过程。
若在几天前说起“竹节草”这个名字,许多人可能还会感到陌生,但提到台风“利奇马”,相信不少人都对其曾经造成的破坏记忆犹新。“竹节草”为何取代了曾经带来严重灾害的“利奇马”之名?这两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让我们一同揭开这个台风名称背后的故事。

被“开除”的“利奇马”
2019年8月10日,第9号台风“利奇马”在浙江温岭城南镇登陆。它登陆强度强、陆地滞留时间长、降雨强度大且极端性显著、大风影响范围广且持续时间长,使华东及环渤海等地遭受严重风雨影响,浙江、安徽、江苏、山东等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城乡积涝、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滑坡等灾害。应急管理部官网显示,台风“利奇马”共造成浙江、山东等9省(市)1402.4万人受灾,20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
由于台风“利奇马”带来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台风委员会第52次届会决定对其进行除名。
2021年4月30日,经过中国气象局、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香港天文台和中国台湾省气象部门协商,由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ESCAP)/世界气象组织(WMO)台风委员会第53次届会决议通过的6个新台风名字的中文译名和意义正式对外公布。这6个名字分别是“银杏(Yinxing)”“天琴(Koto)”“桦加沙(Ragasa)”“蓝湖(Nongfa)”“洛鞍(Nokaen)”和“竹节草(Co-may)”。其中,“竹节草”即为越南提交、用于取代“利奇马”的新名称。
台风名称的除名机制
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亚太台风委员会负责为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的台风命名、除名及更名事宜。包括中国在内的14个会员各提供10个名字,构成一个完整的命名表,这些名字按顺序循环使用。
那么,为何某些台风名称会被除名?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如果某个台风因灾害过大给某一地区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比如重大人员伤亡、巨大经济损失等,相关会员可向台风委员会提出对该台风名称进行除名的建议。
二是若某一名称因其他原因(如具有不雅含义、政治敏感性等)被认为不合适继续使用,也可能被提议除名。
台风委员会将根据提议进行商讨和投票,若全体成员达成一致意见,该台风的名称将被正式从命名表中移除,并由相关会员提供新的替代名字。这一机制旨在确保台风命名的科学性、适用性和文化适宜性,同时尊重各会员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文化传统。
“利奇马”不是唯一被“开除”的台风
“利奇马”并不是唯一被“开除”的台风。如给我国造成重大损失的2005年第19号台风“龙王”、2013年第30号台风“海燕”、2016年第14号台风“莫兰蒂”,它们都因为破坏力巨大,正式被除名。这些名称将永远代表它最后一次跟随的台风。热带气旋命名表上每一个名字的序列都是固定的,当某一名称被除名后,提供该名称的成员需提交一个新的名称,填补这一序列空缺。
2006年第21号超强台风“榴莲”在菲律宾造成数百人死亡,成为菲律宾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之一。因此,菲律宾在当年召开的台风委员会年度会议上提出将“榴莲”除名。与此同时,提供“榴莲”名称的泰国则须在第二年召开的台风委员会年度会议上提交新的名称,“山竹”便由此而来。
2016年第22号超强台风“海马”在菲律宾造成了严重的灾害,台风委员会将其除名,并由提供“海马”名称的中国提交新的名字以补空缺。2017年,中央气象台因此面向公众为台风征名。
台风命名的核心规则
台风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现象,科学合理的命名规则对台风监测和预警至关重要,这便于气象部门和公众准确识别台风。
在命名规则方面,每个台风名称不能超过9个字母,以便于清晰、准确地传达信息,要确保容易发音,以及在各会员所使用的语言中明确且无不良含义,并且不能是商业机构的名称。这些规则下的台风名称,不仅丰富了台风命名体系,也展现了各会员国家和地区丰富的文化特色。
台风名称的更替,如同这套命名体系本身,并非简单的符号变换。它承载着对灾害历史的铭记、对科学防灾的警示,也融入了不同文化的独特印记。“竹节草”的启用,代表着新的开始,也提醒着我们台风的威力和科学管理的智慧。
了解台风名称背后的规则与故事,是我们科学认识台风、有效防范其风险的其中一步。记住咯,遇到它们,还是要认真听预警,保护好自己哦!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国亚妮
综合自中央气象台、中国气象报社、央视新闻、应急管理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