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2022年全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活动在南京国家农创中心举行。 南京国家农创中心供图
农业现代化,科技是根本性决定性力量。8月25日在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领域的一次科技盛会,也给了南京农业科技成果检验和展示的机会。
南京是省会城市、特大城市,一产增加值占比不足2%,人均耕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先天优势”不足,农业科技成为南京端稳饭碗、稳定农业基本盘的突破口。十年前农民们“想都不敢想”的画面如今成了现实:一方电脑屏幕里实时查看数千亩农作物长势;没有土壤,人工补光的蔬菜也能“全年无休”生长;无人驾驶收割机在农场智能化作业……
十年来,南京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62.1%提高到71%以上,比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高10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前列。南京正乘着科技创新之风,在现代农业领域乘风破浪,奋力开创一条符合大城市规律、具有南京特点的农业腾飞之路。
两大“国字号”载体引领,推动农业与科技深度融合
农业土、科技潮——长期以来,农业与科技结合得不紧密,科研与生产“两张皮”,曾是阻碍农业科技展翅高飞的痼疾。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统筹谋划,在全国批复建设5个国家科创中心。其中,南京国家农创中心是全国首家、华东地区唯一的国家农业产业科创中心。区别于一般的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农创中心是以创新研发为基础,以产业技术孵化、产业化为重点的全域性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成效获得部省市各级领导充分肯定。
近日举办的2022全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活动上,农创中心的高新技术企业用层出不穷的农业科技新成果,打开了现代农业“新潮”的一面。“我感觉时候到了。”农芯(南京)智慧农业研究院院长陈天恩从事农业科技研发已经18年,他深刻感受到,最近十年产业的科技需求明显增强。“以前政府投入是主力,而目前我们一半以上的客户都是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数字科技和智能装备的需求更加迫切,这驱动着我们加大精力投入到农业科技研发中。”
这也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落地。“以前我主要做科技创新方面的研发,但来南京的近三年时间,我个人转型为一个农业产业服务者,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发,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陈天恩说。
小到能快速识别和筛选种子、明显提高育种效率的种子检测设备,大到掌握全省13个地级市2亿多条物联网数据的江苏省农业物联网管理服务平台,这个由我国农业信息化领域学科带头人赵春江院士领衔创建的企业,两年来先后授权专利35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企业产值也每年以300%的速度增长。
实际上,农创中心正着力打造世界知名“农业硅谷”,已经形成集聚近10个院士团队的农业集群式院士创新基地,集聚培育各类农业企业100余个,多个行业龙头企业的集团总部均迁入园区,推动农业与科技融合走向深入。
在南京南边,还有一颗同样璀璨的农业科技“明珠”。南京国家农高区是全国首批、长三角唯一的农高区,承担建设“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区、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振兴乡村样板区”的重要使命。目前6万平方米中小食品企业产业园项目形象初具,东部农业科技创新港、南林大溧水校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正加快推进。
南京市一南一北两个国家级科创载体,正强势引领全市农业发展走向新阶段,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科技践行新探索。
提升全产业链“含金量”,稳住重要农产品保供
农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不是单一场景的智慧化实现,而是全产业链的整体智能化水平提升。
在浦口兰花塘高标准农田现场,4000多亩翠绿色水稻田碧波荡漾。一年前,这里还是一块刚刚拆迁、高差1米多的中低产田,如今已实现“田成方、土成型、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再由张洪程院士领衔,集成应用院士团队和科技企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因地制宜、精准施肥。张洪程表示,今年水稻亩均产量有望从去年的470公斤提高到650公斤以上。项目已被认定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逐步实现从中低产田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吨粮田”的转变。
稳住粮食生产,关键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十年前,农业科技在生产方面呈现科技含量低、碎片化的状态。更新发展理念是迈向现代农业的第一步。“好的资源和好的要素之间要有机结合,而不是断裂的碎片化状态。好的土地要种上好的品种,用上好的技术和模式,要把全产业链串联起来,在有限的土地里充分挖掘潜力,整体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保障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屹说。
串联起农业产业链,种子是第一环。近年来南京市先后建成国家级中华绒螯蟹原种场1家、省级水产良种繁育场6家、省级山猪保种场1家及省级作物种质资源库1个,2019年以来,全市种业企业通过国家、省级审定的农作物品种有120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授权50项,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
农机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十年中,南京市积极落实发放省级以上农机装备补贴,大力推广高效复式、智能、绿色环保和特色农业机械装备,如今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达91.5%,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达63%以上。在此基础上,南京市再进一步,启动建设“无人化”农场5个,今年年底将正式迎来“无人化农场”时代。
数字化是未来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南京整市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加快浦口国家级、溧水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建设,浦口国家数字乡村试点顺利通过中期评估,江宁区连续三年荣获全国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表彰,全市数字农业农村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带头促进乡村振兴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承载者。十年前,农业被看做“脏苦累”的工作,村里的年轻人纷纷离开乡村。2016年,南京市设立500万元农业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此后多次追加资金,把人才反向吸引回来,扩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把科技触角延伸到基层农业生产一线。
“鸽子大王”徐善金就是一个回到乡村的“逆行者”。他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着深厚情结,所以大学时坚持选择了农学,并在学有所成后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乡村创业。他凭借专业知识,研发出既能自别雌雄又能高产的优质蛋鸽新品种,自别率高达99%,产蛋率比普通蛋鸽提高23.1%,经济效益提升25%。他还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无偿传授给当地返乡创业青年、农户和合作社,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科技赋能的新农人们,成为产业发展或者当地致富的带头人,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张屹介绍,从2021年起,南京市创新实施农业农村“头雁种苗”培育行动,用3年时间,每年孵化培育100名35岁左右,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带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头雁种苗”,并安排100名局系统干部和专家开展“一对一”常态化全程跟踪服务,鼓励越来越多的“徐善金”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带头作用。
头雁引领,群雁齐飞。近年来,全面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探索形成“政策扶持+教育培训+人才引进+规范管理+典型培育”的“五位一体”培育模式,建成44个高素质农民培育基地,每年开展各类农业职业技能培训超8000人,全市高素质农民培育程度超过70%。同时注重发挥青年力量,对来宁就业创业的高素质农民给予全额学费补助,目前成功引进278名青年大学生“新农人”。
新农人的到来更需要专业力量的支持与帮助。南京市将深入开展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实施好科技入户工程,每年继续在全市范围内遴选不少于500名农技人员担任技术指导员,挂钩指导全市不少于6000户优秀农业科技示范户,以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全面推行“一村一名责任农技员”制度,每年重点推广40项农业主推技术,让农业科技服务助力新农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