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下午两点,昆山市公安局巴城派出所民警马春雨收到一条“苏城码”红码核查指令,立即跟指令里提到的王某联系。
一小时后,马春雨和卫健委工作人员、社区干部、网格员来到王某住处,询问后得知,王某1月11日回老家过年,3月6日返回巴城镇。由于来自疫情高风险地区,其“苏城码”显示为红色。他们当即安排王某居家隔离观察14天,下午3点30分,马春雨将处理结果在社区防疫重点人员管理系统进行了反馈。“以后这两周,我们这个‘四位一体’工作组天天要来,了解他的身体状况,提供方方面面的生活服务。”马春雨说。
2月22日晚,苏州在全省率先推出通行服务码——“苏城码”。截至3月6日晚8点,成功申领“苏城码”的人突破1000万!到3月8日晚8点,领取者再增59万,“苏城码”访问量达9.19亿次。
根据个人申报信息,经大数据层层把关,1035.7万人领到“苏城码”绿码,拿到在苏州自由活动的“电子路条”。而15.1万领到红码者中,已在苏州的2.92万人正接受14天隔离观察;8.56万领到黄码者中,已在苏州的2.14万人正接受7天隔离观察。
领到“苏城码”的人中,五分之三为外来人口,五分之二为本地户籍人口。据统计,苏州户籍人口加外来人口共有1500多万,也就是说,在这里工作、学习、生活的人,有三分之二领到“苏城码”。
随着企业积极推进复工复产,回家过年的外来人口陆续返回苏州,这给苏州防范输入性风险带来极大压力。
“面对这么庞大的群体,靠传统的‘人找人’方式来核实健康信息,难度大、效率低!”苏州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江海说,依靠大数据,借助诚信管理,结合网格化治理,苏州快速摸准外来人员状况,信息准确度达99.4%,为科学防控、精准管理、精细服务提供依据。
“苏城码”,是疫情期间苏州范围内个人出行的重要凭证。根据苏州市政府规定,准备返(来)苏州和已经在苏州的非本市户籍人口须如实填报信息、领取“苏城码”;对于本市户籍人口,鼓励个人申报。
“苏城码”领码方便。可扫码直接登录,可关注“苏州公安微警务”等微信公众号登录,可上支付宝搜索“苏城码”登录。申报人填写个人信息后,系统自动生成——持红码者,必须集中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14日;持黄码者,必须隔离医学观察7日;持绿码者,可在苏州市内通行。
把关严格。对于个人所申报信息,苏州使用大数据手段设立十道关口,严格过滤和校验真伪。苏州市公安局专门组建“伪绿人数据核查战队”,已发现755名瞒报、谎报个人信息骗取绿码者。
线上线下闭环。系统生成的红码、黄码40%是个人操作失误导致,苏州市12345热线、公安110全天候接受咨询、提供服务,指导正确填报信息。苏州市公安局抽调20多名民警,平均每人每天帮助200多人核准信息并在后台修改数据。对于每一名红码、黄码持有者,该市1.2万个“四位一体”工作组、7万多名网格员必须在12小时内上门核实,如情况属实,尽快落实隔离观察措施。
目前在苏州,无论进小区、单位,还是坐公交、乘地铁、打出租,或者进入商场、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出示“苏城码”配合防疫检查,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小小“苏城码”背后,许多人在忙碌。
2月25日,苏州市公安局姑苏分局城北派出所民警李响接到指令,称辖区内刘某夫妇2月16日从疫情重点地区湖北黄石驾车返回苏州,申报“苏城码”时隐瞒真实行程,骗取绿码后外出活动。当天上午10点李响进行问询时,刘某承认这一事实。其在卡口接受检查时谎称是从户籍地浙江丽水来苏州,随后夫妇二人在申领“苏城码”时再次隐瞒重要信息。刘某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五日的处罚。对于骗取绿码的“伪绿人”,苏州市予以严肃查处,并将其行为纳入失信记录。
“您好,请出示您的‘苏城码’!”2月28日凌晨,苏州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狮山派出所辅警谢斌在和乐家园入口检查时,一名拖着行李箱的68岁张姓老人体温检测显示正常,但询问得知其“苏城码”为红码,来自当时的疫情重点地区河南信阳。随后,社区安排车辆将他送去某地接受集中隔离观察。
3月6日,在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潘阳二村,网格员顾鹏华在小区入口检查,发现租住在此的一名卢姓河南人“苏城码”变成黄码了。“他原来是绿码,已经到企业上班了。”顾鹏华赶紧问是怎么回事。原来,小卢咳嗽、身体不舒服,就去相城区第二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检查,“苏城码”于是转为黄码。顾鹏华与医院沟通确认后,联系相关部门把小卢送到镇上接受集中隔离。最近十几天,顾鹏华已落实红黄码核查指令近30条。
3月7日下午4点,苏州市公安局姑苏分局沧浪派出所民警罗晓接到红码核查指令,要求他去核查住在沧浪街道的重庆人周某某相关情况。经查证,周某某3月5日驾车返回苏州时途经武汉市江汉区,竹辉社区工作人员随即对其采取居家观察14日措施。
自2月25日下发红黄码核查指令至3月8日,苏州市已核查红码指令66196条、黄码指令39843条,查实在苏州人员并落实管控措施红码57980人、黄码34339人。
随着复工复产复业加快,各地纷纷推出健康码,以掌握外来人员的健康状况、为精准分类防控提供依据。在提升公众接受度方面,“苏城码”提供了不少可供借鉴的经验:
新技术的使用,要以方便用户而不是方便管理者为出发点,下载要花多长时间、流程是否简捷、用起来方便不方便……这些细节要多想想。
大数据多跑腿,让人少跑腿,但大数据不帮懒汉。“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三位一体,互为支撑。离开大数据指路,“铁脚板”再能跑,也跑不完,甚至可能白跑;而离开了“铁脚板”,防控措施难以有效落实,大数据只能空转,无法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
每项公共决策的制定实施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把每个环节考虑到位、保障到位。同时,要调动最大多数的人积极参与、共建共享,为社会治理汇聚最广泛的力量。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孙 巡 方思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