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兴化作为农业大市,农业现代化发展不断加快,粮食生产逐步实现了集约化、机械化,并向着智能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该市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运用智慧农业系统的“天眼地网”,实现了农情监测、农业决策的科学化和一体化。
“我们看这个,还剩一张叶片没有抽出来,叶面积指数大概在4.5左右,和我们遥感卫星监测的基本上吻合。按我们制定的措施实施,后期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应该能够取得我们预想的产量。”阳春三月,兴化市粮食产业园区的生产基地内,千亩小麦在阳光中随风摇摆,长势喜人。来自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的专家们正在将现场查看的数据和智慧农业系统集成的数据进行人工比对。
包括技术人员现场查看、田间物联网设备监测,以及遥感卫星监测,形成了南京农业大学研发的智慧农业系统。系统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对苗情生长状况、空气温湿度、土壤指标等超过11个技术指标进行采集上传、汇总分析,并得出指导意见,而一系列繁琐的数据,最终都将实时汇集成一张图。
“你看,这就是我们一张图的服务模式。地图导航,像这个定位就可以实时地定位到兴化,然后我点击当前小麦管理,就会给出这个田块的苗情长势数据,并推荐拔节肥、孕穗肥的施药用量,从而实现精确化的管理。”打开手机上的监测系统平台,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副院长田永超介绍,这套智慧农业系统的运用范围可大可小,可以使用在一个田块,也可用于规模农场,也可以分乡镇对田块进行管理。
“以前调查苗情费事费力,一个农技人员跑一天只能跑两三个点,而且不能全覆盖,而现在,只要打开电脑或者手机,就能及时了解田块的苗情,农技人员再结合部分有代表性的点的调查,就可以实现每一个田块的精准化指导。”兴化市农技推广中心副站长陈春生表示,智慧农业技术的实施,既节约了肥料,节省了人力,又提高了品质。
“这是南京农业大学提供给我们的全市2月份的苗情图。正好,受疫情影响,前期全市的苗情调查无法开展,我们就根据南京农业大学提供给我们的苗情,进行了面上的指导。”在对比完田间苗情数据后,陈春生又来到粮食生产功能区智慧农业服务中心,对全市苗情进行精准化的分析指导,“我们可以看到,3月份的苗情明显好转,一、二类苗的比例占比将近90%,三类苗,明显的下降,能确保我们今年的夏粮能有个好的收成。”
据介绍,智慧农业技术概括起来就是农田信息获取的规模化,农业措施的精确化,以及措施实施的智能化,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智慧化。在南农大近几年和兴化农业推广部门的合作中,已经开展了规模化的示范应用,大大提升了农情监测、农业决策的科学化水平。(王小军 平文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