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之前,我们连防护服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手上唯一的样品,还是国外一个品牌的民用防护服。”在转产生产一次性医用防护服之前,南京际华3521特种装备公司没有接触过二类医疗器械的生产。1月28日收到指令之后,际华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从首日的200件,增加到了日产52000件的产能,给一线医护工作者们提供了最稳妥贴心的防护;又用一周的时间,研发出了方便透气排汗的新材料产品。而今,国内疫情得到控制,防护服供给充足,际华又“转战”国际,目前已经接到200多万件防护服国际订单。
日产量
从200件到62000件
快速转产“红区”首选产品,每一天都在扩产
在疫情开始之初,际华3521意识到了医用防护服的缺口,有意转产。1月31日报备,仅仅3天多时间就完成了原材料筹备、生产布线等繁杂工作,2月3日将样衣送检,2月9日,顺利取得“苏临20200001”医用防护服备案件,这是江苏省的头一号。
记者了解到,际华3521转产第一天,生产防护服200件,此后每一天都在扩产,20多天时间实现了日产52000件。目前,际华3521每天稳定日产量超50000件,最高峰时达到62000件左右,日产量达到全国医用防护服日产总量的六分之一。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在疫情爆发前,全国医用防护服的日生产量不过2万件!
在急需防护服的疫情高峰期,截至3月10日一个月的时间,际华3521生产出113万件可以进入“红区”的高质量防护服。3月下旬,在国内供给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际华3521“转战”国际,目前已经接到246万件国际订单,产出近100万件,交货66万件。
际华3521能够如此快速地实现转产,与企业的技术背景有关。南京际华3521特种装备公司执行董事、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副会长夏前军介绍,防护服生产中,压胶工艺是重点之一。
压胶就是把胶膜加热压在裤缝、帽子等接缝处,保证有针眼的位置的防护效果。而际华是我国最大的军需品制造商,成熟的雨衣压胶工艺成了转产关键,转产后,企业将原有的17台压胶机增加到61台。
根据我国一次性医用防护服的GB19082-2009标准,关键部位的静水压应不低于1.67kPa,达到这一标准,血液在喷溅而出压强较大时,也难以穿透防护服。而际华生产的防护服,有接缝处的静水压达到13kPa,无接缝处大于20kPa,成为江苏首选的进入红区(重症监护区)的产品。
灭菌时间
从14天到7小时
过滤效果远超国标,达到99.97%
防护服出厂前需要经过灭菌,我国一般采用环氧乙烷灭菌。环氧乙烷对人体有害,处理后需要14天的时间让环氧乙烷解析、释放。此次疫情爆发,对防护服的需求骤增,国家工信部、国家卫健委和国家药监局联合下发文件,明确采用钴-60辐照灭菌,将灭菌时间缩短至24小时之内。
夏前军介绍,射线辐照灭菌是一种非常高效的灭菌方式,此前没有推广的主要原因是钴-60辐照会对织物结构产生一定的破坏。为此,际华3521提升了织物强度,国标要求的织物强度为45牛顿,际华3521使用的原料织物强度达到147牛顿,经辐照后强度仍然能够保持在130牛顿左右。原材料不仅强度有所提升,过滤效果也远超国标的70%,达到了99.97%,也就是说,相当于10000个病毒颗粒只有3个可能会透过。
际华3521还与合作的钴-60辐照企业合作,对辐照的强度与灭菌的效率进行反复优化,制定了低辐照剂量、高灭菌效率且仅需七八个小时的灭菌方案。“整个生产方案的测试、制定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可以说,我们一个小时都没有浪费,早一点生产出防护服,就能早一点保护一线医护人员。”
透湿量
从每平方米2500克到6800多克
穿着它运动,基本可达“无汗状态”
坚守一线的医护人员,常常因为防护服不透汗而全身湿透。防护等级高,透气透湿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这个不可调和的矛盾,际华用新材料解决了。
一次性医用防护服一般有两层或三层复合材料共同起到防护作用:外层聚乙烯(PE),起到过滤作用,内层聚丙烯(PP),起防水、防静电和载体作用;或者外层PP,中间一层PE,内层PP。实际上,水汽分子直径只有病毒的几百或几千分之一,如果把材料的孔径大小控制在水汽分子和病毒分子之间,就能在阻隔病毒的同时让水汽分子更多释放。
际华集团下属有一块产业是工业过滤,有20余年的膜相关的过滤技术,公司发挥融合创新优势,合作研发的透气膜具有微孔小、微孔密度高的特点。团队用军用级、工业级的透气膜新材料替代PE层,一周时间研发出了新产品,目前已经获批投入市场。经过江苏省医疗器械检验所的检验,新产品的透湿量达到6843g/(㎡·d),对比国标的2500g/(㎡·d),这相当于,每平方米材料每天可排出的水汽,从2500g增加到了6843g,人穿着它运动时基本是无汗的状态。
这是一线医务人员的铠甲
防护服穿脱一次 需要33道步骤
“从早上8点多进病房一直到13点半出病房,我身穿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喘气都困难,但是我要努力照顾好他,让他平平安安,至少我还可以穿着防护服拼命喘气,而病人却在抓着医护人员这棵救命稻草,使劲再使劲,因为他想活下去!”这是江苏省人民医院的俞燕2月29日的日记里记下的一段话,当时她工作的地点是黄石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
身着防护服,佩戴护目镜,这是抗疫英雄们的典型形象,穿起来鼓鼓囊囊的防护服,是一线医护人员们的“铠甲”。江苏省老年医院护士柏健是支援黄石的医疗队员,他曾经录过一个标准化穿戴防护用具的小视频:七步洗手法-戴帽子-戴N95口罩-戴第一层手套-穿隔离服-戴第二层手套-戴靴套-戴鞋套-戴护目镜-穿防护服-戴第三层手套-戴医用外科口罩。脱去已经进过污染区的防护服,步骤更复杂,每一步都要进行手部的消毒。
“穿、脱一次防护服共有33道程序,消毒洗手12次,每个步骤都不能出错。”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具有多年危急重症抢救经验的副主任护师刘杰说。
生产防护服 江苏跑出“战时速度”
自1月27日起,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率先启动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应急备案,推动出口产品转国内应急使用和企业转产,保障了国家调拨任务和我省支援武汉、黄石及省内医疗救治工作的物资需求;3月1日,又率先将应急备案转为应急审批,鼓励、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企业“提档升级”。3月23日起,全面恢复了常规审批,指导企业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递交注册申请,同时对相关疫情防控医疗物资采取优先审批、加快审批的措施,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截至4月3日,共准予办理出口转供国内医用防护服、医用口罩应急使用备案28件,紧急医用物资防护服、口罩应急生产使用备案74件。(通讯员 王琳琳 玉洁 记者 刘丽媛 杨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