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科技添柴 “非接触经济”升温
2020-04-17 10:44:00  来源:江苏经济报  
1
听新闻

疫情之下,“非接触”的需求愈发强烈。小到点外卖、上网课、云办公,大到公共场所的测温、征税等政务的办理、制造企业的无人生产……一系列“非接触式”的场景和应用,推动了“非接触经济”的升温,让相关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发展火了一把。

场景广泛 行业发展领跑

4月12日上午,在北京市一家盒马鲜生超市,等候进入商场的顾客依次在电子屏前“刷脸”,体温实时显示在屏幕上。疫情期间,在火车站、机场、商场等人群聚集场所,由各类测温机器人进行的“非配合式体温测试”已经成为常态。

所谓非配合式体温测试,实际上是通过热成像技术实现的。只要有人从摄像头区域经过,即便戴着口罩,也能精确检测体温。这种非接触式服务,既为大流量人群的疫情防控提供了解决方案,也可有效预防人工检测存在的各类隐患。除了测温,此类机器人还能够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实现人群的动态管理。

事实上,“非接触”的升温,不只体现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自疫情发生以来,智能配送、远程办公、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等行业均得益于非接触的需求,迎来爆发性增长的良机。

在配送环节,非接触的用武之地同样广阔。国家邮政局近日表示,将积极推广智能快件箱等模式,尽可能减少人员接触,最大限度保护一线员工和消费者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

疫情期间,包括京东在内的很多公司,启动了各项智能科技的应急保障措施,无人配送车和无人机等无人科技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月6日,京东物流自主研发的智能配送机器人穿过武汉街头,将医疗物资送达武汉第九医院。在武汉之外,长沙、贵阳、呼和浩特的京东智能配送站也在持续通过配送机器人为周边社区服务。

在疫情中受挫的餐饮行业,也因更智能和更安全的外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苏。采用智能取餐柜等方式取送外卖,成为“无接触经济”爆发下的服务新标配。

非常时期的庞大需求,也让远程办公等新模式进入上升期。根据第一财经联合钉钉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在线办公市场规模近年来保持稳步增长,今年受疫情影响,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元。面对市场机遇,各企业纷纷跑马圈地,相继免费开放远程办公资源。

在疫情蔓延全球的背景下,中国发展非接触式经济的成果和经验,也启发和推动了全球的需求。近日,联合国在纽约总部宣布腾讯公司成为其全球合作伙伴,为联合国成立75周年提供全面技术方案,并将通过腾讯会议、企业微信和腾讯同传在线举办数千场会议活动。

供需两旺 助力经济升级

非接触经济,是基于人与人或人与物接触有限或没有接触的经济。非接触经济在2020年的爆发,则是依赖于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一系列新兴科技手段,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面有了更全面和更深入的覆盖。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胡思佳认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以及智能物联等新型技术是数字经济的技术基石,也是实现非接触经济的技术载体。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接触经济不仅是国家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重要助力,更是基于新技术和新需求的新型经济形式,对于我国整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胡涛指出,非接触经济涵盖了信息产品、货币金融、货物物流等服务,有望成为新兴产业的又一个风口。从需求侧看,全球对非接触式服务及装备制造有巨大潜在需求;从供给侧看,信息技术、机械控制技术、材料科学正在快速进步,满足需求的能力越来越强。

制定规范 满足应用需求

疫情创造的非接触需求,改变了民众的消费方式。以非接触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能否延续发展势头,成为培育新动能、构筑新优势、抢占产业制高点的着力点?

业界普遍认为,此次疫情暴露出部分行业和企业过度依赖线下服务模式的局限性、敏感性和脆弱性,激励更多市场主体塑造线上化、数字化服务能力。多名专家指出,“无接触经济”的多项环节已具备技术基础。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基建”兴起带来的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非接触经济在未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消费行业,社区零售和“无接触零售”迎来风口。无人货架、无人超市、智能取餐柜、智能快递柜等无人零售模式再次火爆。在支付行业,无接触支付需求激增,线下场景对“无接触支付”的需求将迎来新的高潮。

胡涛指出,大力发展非接触式经济,既是疫情防控的需要,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历史机遇。中国应当趁势大力推进非接触式经济,运用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非接触式服务业,迅速抢占产业制高点。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对非接触经济和服务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缺少国家、行业的发展规划和标准规范,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还无法完全满足应用需求。

胡思佳认为,当前数字技术在中国各地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非接触经济的实现仍然面临困难,企业缺乏向线上转型能力。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强数字技术的研发和数字基础设施的普及,进一步降低数字技术应用的成本,缩小不同地区经济数字化水平的差距。在此背景下,在线教育与医疗、电子政务等领域将因数字化转型而更多获益,有助于实现各项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满足民众对于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刘 峣

标签:
责编:张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