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教授们的暑假:天南海北施“科技魔法”
2020-09-02 08:59: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夏季温度高,雨水充沛,是农作物生长最好的时节之一。这个时候,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们最闲不住。他们奔赴祖国大江南北,施展“科技魔法”。

南农大植保院教授胡高的行程排得满满当当,他分别前往云南、河南等地,调研农作物的受灾情况和虫害发生规律。“今年的气候与往年相比尤其异常,冬春温度异常偏高,越冬虫量偏大,迁飞性害虫基本上乘风而飞,遇雨而停,超长时间的雨季打乱了原有的迁飞路线和发生规律,不少地方出现了迁飞性害虫的大面积为害。”

今年,他重点关注了草地贪夜蛾。对于草地贪夜蛾这种超级害虫,两年前它还未进入中国时,就引起了胡高的注意,并预测到草地贪夜蛾很快就要入侵中国,开始着手研究它在中国的迁飞路线。今年他的研究生一直蹲守在云南和河南这两个草地贪夜蛾迁飞路线的关键位置上,就草地贪夜蛾的种群动态、迁入过程以及迁飞行为进行相关研究。

暑期,是水稻育种工作的“忙期”。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刘喜副教授每天清晨就会起床,在南京江宁土桥基地试验田记载水稻的抽穗情况。最近田间地头的工作很多,这里也自然而然成了他的住处。

刘喜说,抽穗情况可以反映出水稻的生育期,不同水稻品种的抽穗期不尽相同。地区纬度、温光条件的差异要求种子需为地区“量身定做”,而记录抽穗期为因地制宜地提供选种建议做了充分的准备。授粉最佳时间是上午11点至下午1点,这时的太阳最为猛烈,天气也最炎热。“每次完成授粉,身体从上到下就都是水了。”刘喜告诉记者。

南京的夏天虽也是一个火炉,但冬天的气温却不能满足水稻的生长条件。刘喜每年冬天都会前往海南的水稻基地。“基地的土地可以休息,但人不能休息。”刘喜5月刚刚从海南返宁,就投入了新一轮的制种、插秧的工作中。刘喜的微信名是“稻亦有道”,他笑道,选择这个微信名,是因为从南到北,从隆冬至盛夏,水稻的“道”,正是在“从上到下都是水”的辛勤劳动中一步步被探究。

“今年不做实验,拿不到数据,科研就等于白干了。”南京农业大学资环院教授潘根兴的车,记录了他这四个月的活动轨迹——江苏、内蒙古、辽宁、安徽、四川。为了在4个月的播种期拿到最新的数据,他带领团队开车走遍了全国五个试点基地,完成了对炭基肥料的实地调研。

在农田里,一个单位的水稻可以得到0.45的稻子和0.55的秸秆,把这些秸秆铺在农田里,便可以借助农田里的微生物“循环分解”。但目前人类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远超“自然循环”的极限。

为此,他们设计了一个能变废为宝的反应器,让秸秆在反应器中炭化。这个魔法,能让秸秆变成土壤可以直接吸收的有机质,代替土壤中微生物完成“消化”,帮助自然界循环。生物质炭技术不仅能应用于秸秆,对养殖户家的猪粪也同样适用。“猪粪又脏又臭,还含有很多抗生素的抗性基因,会干扰人的生物系统,影响人的抗药性。不仅如此,病毒、疫情依赖粪便上的细菌、真菌供给的养分,可能会随之传播。”考虑到这一情况,他们设计了 “热解炭化”这一步骤,能把废弃物中的生物杀死,彻底消除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

“真正产出论文的,就是大地。”潘根兴说,健康的土壤生态系统才能长出健康的植物,只有扎根土壤,才能打通废弃物的处理与农业绿色发展需求联系的最后一公里。他们的炭化工作不会止于农业,下一步,还会向工业发展,争取把工业废料也变成土壤的“营养品”。记者 王 拓

标签:科技魔法
责编:张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