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启东寅阳镇不断创新探寻乡村网格治理有效路径,创新网格党建新思路,赋予“埭”新时代内涵,打造网格“埭上人”,建立了“1+1+N”网格善治模式,即“一个网格‘埭上人’,1个网格工作站,N个志愿者”,实现一个网格党小组带一埭、一埭带一路、一路带全村的乡村网格治理新格局。
一群网格“埭上人”,聚力“共治”美丽乡村
在寅阳镇长兴村,道路平坦宽敞,村庄绿树掩映,农房错落有致……一字排开的“埭”状格局如工笔画般勾勒出美丽乡村。
“村庄环境这么好,多亏了偶俚‘埭上人’”。长兴村3组村民们指着正在村里巡查的朱敏敏说,“她比我们自家人还要在意房前屋后的卫生,看见一次就要提醒一次,让我们赶紧清理掉,看到谁家垃圾不分类,她恨不得自己上前去把垃圾分好再丢掉。有网格‘埭上人’在,我们埭不愁不干净。”“现在启东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标准要高,看到有不干净的地方,清理掉才觉得舒服。”听到村民们夸她,朱敏敏解释道。
长兴村通过党员自荐、民主推选、党支部审核的方式,选出26名政治素养高、有声望的党员网格“埭上人”。“埭上人”组成环境卫生整治志愿者小分队,负责各自网格“埭”环境的日常保洁,常态化开展卫生整治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为有效治理农村环境,朱敏敏组织村里建起垃圾分类“鸡毛换糖”点,定期开展垃圾回收兑换活动,引导村民自觉分类。100节旧电池换一把伞,200个塑料瓶换一瓶油,200个易拉罐换一袋食盐……“现在‘生意’很火爆。”朱敏敏笑着说,“村里人把瓶瓶罐罐等可回收物收集好,定时拿来兑换,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得到实惠,大家的积极性非常高。”
长兴村结合埭状农居特色,以“点”带动,从一家一户入手,扮靓美丽庭院,用家的小美,推动村的大美,建设美丽七彩埭。
一堂网格“微党课”,引领村民“共学”成风尚
“村民们,大家好!我是小李,今天来和大家讲讲发生在我们建农村的故事……”下午2点,寅西村网格“埭上人”李远的“庭院课堂”里座无虚席。
寅西村有1300多户人家,近3000人。如何把党的声音传到寻常百姓家,实现群众服务“零距离”。村委会和“埭上人”们共商量,希望能整合村党员中心户、五星文明家庭等资源,因地制宜,在群众身边、百姓家中打造网格党课“微课堂”。
网格“埭上人”李远主动请缨,在村辖区网格内开起了“庭院课堂”,通过“微党课”的形式,每季度至少1次带领村民一起学党史、讲村史。
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小李的“微党课”还制作成小视频的形式,通过网格微信群进行传播学习,不少群里的村民为他点赞。
“要让年轻人接受新思想,得用新办法。只要大家爱听,我就会一直讲下去。”李远说道。
除了李远的“庭院课堂”,寅西村还在村民家里建起了宣传宣讲方针政策的“科普岗”,培育践行“民情岗”“帮扶岗”等,各类志愿岗又协同配合,广泛开展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移风易俗等各类民俗活动,通过这些“一埭一路”网格党建民俗活动,不断提振村民的精气神。
一间网格“工作站”,成为互助“共享”新空间
报刊、杂志、图书……在白港村8组的“第三网格工作站”的书架上陈列着。“免费借用、随借随还,方便又省钱。”村民刘小平笑着说道。
被选为村里的“埭上人”后,刘小平的心里就一直琢磨,“现在村里人的生活变好了,物质也富裕了,要追求精神生活了,不如建一个大家共享的小空间,看看书,聊聊天,拉近邻里关系,实现共享互助。”
他把想法跟村委会一说,村委会全力支持,很快“第三网格工作站”就开张了。自开张以来,村民群众积极响应,每天都有人光顾。
有一次,在“网格工作站”内大家闲聊,谈起了村里黄某与潘某因翻建进宅路发生了矛盾,听说还闹得挺凶。刘小平听见后马上上报村委会,村委会得知情况后,立即让网格长跟老干部调解员上门调解,再加上老刘这位“埭上人”一起努力,最终黄某与潘某握手言和,一起邻里矛盾得到了妥善解决。
“从‘粗线条’到‘微治理’,让网格化服务更加精细,也更加精准,网格里人人都是发现者,人人都是管理员,让大家共同构建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大格局。”启东市寅阳镇党委副书记苏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