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筐”到“四色桶”从“新风尚”到“好习惯”国家推行垃圾分类以来垃圾资源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垃圾分类,人人参与” 的理念正逐步走进千家万户……
但,垃圾分类点位选在哪里才合适?7月14日上午,启东市人大代表朱咏梅、顾培源、季青就化纤小区垃圾分类选址的合理性、可行性、便民性开展调研,让我们跟着代表们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
进现场
冒着炎炎烈日,上午九点,代表们一行直接来到了化纤小区看现场点位的设置情况。市城管局市容管理科负责人韩祥贵同志作了前期选址过程的介绍:“最初社区提交的垃圾分类点就是目前的垃圾堆放点,但在前期的勘查测量时,发现周边布满了变电箱,根据本小区垃圾的投放量所需设置的垃圾房尺寸,考虑到会给供电检修、车辆通行带来比较大的影响,故选在了103号楼后的绿化带内。”代表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议。
听民声
实地调查结束后,代表们马不停蹄地来到社区会议室召开座谈会,与居民们互动交流。
“各位居民,大家不要拘束,有想法就说,有意见就提,总有办法解决问题的”。这是启东市人大代表朱咏梅常说的一句话。
“垃圾分类房设在原垃圾堆放点其实比较合适,一是符合居民多年来丢垃圾的习惯,二是设置垃圾分类房后这里的脏乱差能够彻底改观。”“垃圾分类房如设原址,肯定要小一点,那投放量能满足吗?”“我们小区绿化本来就少,能多保留一点就多保留一点。”“我们小区就这么点地方,能够设置垃圾分类点位的不多,无非就现在的堆放点、103号后的绿化带这两处,如何取舍真的是有点难个!”……居民代表们畅所欲言。
献良策
季青代表建议:“建设垃圾分类房可以解决小区垃圾点位脏乱差的问题,是件利民的好事,但也不能因为选址问题让群众产生怨言。”
顾培源代表说:“像化纤小区的绿化本来就少,103号楼后侧的绿化带还是尽量保护好!”
朱咏梅代表建议:“看了现场的情况,也听大家的建议和意见,建在原址还是比较合适的一个方案。今天,垃圾分类的专家和施工方也在,看看是否可以把垃圾分类房的尺寸适当改良一下,给足供电检修、车辆通行的空间,后期通过增加垃圾清运的频次来弥补垃圾房缩小的不足呢?”
达共识
在热烈的讨论中,人大代表们博采众议,最终使多方达成共识:施工方负责对垃圾分类房进行改造,市容管理科负责协调后期增加清运频率,社区重新拟定公示进行张贴,同时做好选址变更的解释工作。
“传递代表温度,彰显为民情怀。”处理像社区垃圾分类选址这样的问题,只是代表们履职过程中的一个缩影。面对居民们的诉求,代表们总是用最朴实的语言、最有力的行动回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人大代表心系群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好联系基层的作用,用实际行动诠释“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