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基因编辑昂刺鱼”问世,能不能吃
2020-04-29 08:57: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李凯彬课题组联合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赵庆顺课题组及南京尧顺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Aquaculture》(水产养殖)国际专业的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采用基因组编辑技术成功培育出了一种生长快速、肉质量高和规格大的新品系黄颡鱼,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实现水产养殖鱼类(黄颡鱼)的基因敲除。

黄颡鱼,俗称“黄辣丁”“昂刺鱼”,可煎炒,可煲汤,是百姓喜爱的家常菜。作为一种优质高档经济鱼类,它是农业部十大重点推荐水产养殖品种之一。

然而较小的个体、较低的出肉率及较慢的生长速度极大地限制了它的经济价值。培育出具可快速生长、高出肉率及大规格等可遗传优良生产性状的新品系黄颡鱼是鱼类育种专家长期追求。

据介绍,该项研究始于2010年,首先由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赵庆顺课题组与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潘建林和葛家春研究员等合作,运用第一代基因组编辑技术——锌指核酸酶技术,率先成功敲除了黄颡鱼的肌抑素基因。

该新品系黄颡鱼的肌肉组织高效生长,至30日龄时就开始出现明显的双肌表型,其特征表现为头部和背鳍之间形成两个明显突出的肌肉团,且随着日龄增长而变得更加明显。在第80 天和210天时,体重分别比同胞野生型的增大27%至37%。肌肉生长抑制素(简称肌抑素)缺失鱼的性状可通过外观表型直接分辨,据了解,这种典型表型为鱼类中的首次报道。组织学分析表明,新品系黄颡鱼肌肉发达表型源于骨骼肌肌纤维数量的增加。

基因组编辑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项革命性的遗传工程方法。它利用工程核酸内切酶(亦称“分子剪刀”)靶向切割有机体基因组中的目标基因组DNA,造成双链断裂,然后采用细胞自身针对DNA双链断裂修复机制,在无外源基因片段存在的情况下实现基因片段的插入、删除或者替换。现在,基因组编辑技术已发展到第三代的CRISPR/Cas9(成族重复间隔短回文序列)技术,广泛应用于动植物品种改良、疾病模型建立以及基因治疗等不同生物农业和生物医学领域,对人类自身的日常生活正在形成日益巨大的影响。

那么,基因编辑过的鱼还能吃吗?专家表示,基因编辑技术与传统的转基因技术不同,基因组编辑技术实现的目标基因靶向突变和天然的基因自发突变相同,均体现为在基因组水平上缺失或增加了目标基因内的几个核苷酸,其对基因的影响远比人们可以接受包括杂交育种、辐射育种及太空育种对物种基因组的破坏要小得多。

事实上,自然界中每一个物种都存在不同种基因自发突变的个体,尽管发生频率很低,家养动物依然可以依靠人工定向选育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将符合人类需求的编码优良生产性状突变基因的品种选育出来。

可以预见,基因组编辑技术将为生物农业特别是农业动植物新品种的选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记者 张 宣

标签:
责编:张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