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南航团队讲述“天问一号”信标研制过程
2020-07-24 09:15:00  来源:南京晨报  
1
听新闻

7月23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在本次火星探测任务中,南航承担了火星应急信标装置的研制任务,搭载“天问一号”执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也是国内唯一独立承担火星探测器载荷研制任务的高校。

此外,在此次“天问一号”发射火星探测器任务中,依然出现了很多南航人的身影。南航航天学院院长叶培建院士担任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南航88级校友孙泽洲担任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

什么是信标?内部结构极其复杂和精密

7月23日,南航举办了火星探测器发射直播观摩活动,航天学院应急信标装置团队成员分享了研制过程中的艰辛和挑战。南航航天学院张子健副教授介绍,火星探测器信标装置相当于“黑匣子”加上“信标系统”,能够在高强度冲击、极寒等极端环境下开展数据通信保障,主要在火星探测器着陆时进行通信保障,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称得上是“首创”。

在活动现场,记者看到了一个外形像个保温饭盒的信标装置样品。据介绍,该装置重量4公斤左右,内部结构极其复杂和精密。张子健副教授特别用“高空坠蛋”来举例说明,“不仅要保护蛋壳完好,还要保证里面的蛋黄和蛋清稳定”。同时,要让火星探测器同时耐受高温和极寒,需要经过极其精确的热控分析,将一个测控系统装进信标装置中,几乎相当于“大象装进冰箱”。

独立承担研制任务,啃下“硬骨头”

2018年8月,火星应急信标装置研制团队在南航正式成立,详细设计方案于2019年4月评审通过,经过六个月的研制与技术攻关,11月底正样产品顺利投产,2020年4月信标装置正式交付。

南航火星应急信标团队总设计师、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陈金宝介绍,为了让高冲击试验可控、可测地进行,团队采用了五种试验验证工作的冲击方案。第一种方案需要近距离测量信标的参数,但由于信标位置的不可预知性,团队成员需要冒着被砸伤的风险,坚守在试验场第一线,进行参数的测量。团队“摸着石头过河”,经过无数次摸索,克服了种种困难,进行了第五种试验方案的验证工作。终于,在团队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第五种试验方案达到了各种指标,试验验证工作圆满完成。

研制团队共10人,平均年龄35岁

在研制过程中,除了要攻关技术难题,团队成员还面临着工作、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研制团队共10人,平均年龄35岁,成员中有不少是青年教师。

由于信标研制的任务重、时间紧,今年的春节正值疫情高发期,团队成员不约而同地放弃难得的休假,来学校集同办公,并与航天五院火星探测项目办协商交付计划和实验资源。大年初五,部分团队成员就回到南京开始工作。疫情期间,为了避免影响家人,老师们出差回到南京后都会进行自我隔离,很多老师都会睡在实验室中。

国家火星探测信标团队克服重重困难,肩负着使命,从正样产品总装、单测、环境试验、联试,到模拟飞行测试、验收和综合测试,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服务“航天强国”战略需求,推进中国航天事业向前发展。通讯员 王伟 记者 刘静

标签:
责编:张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