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工业视觉“蓝海” 苏州工业园区为中国制造添加“智慧眼”
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工业是其一个重要的应用方向。该技术原理为通过光学设备采集图像,计算控制器完成相应的计算后并作出智能决策。随着苏州制造业产业升级进程的推进与人工智能技术水平的提升,工业视觉的应用边界在不断开拓,产业价值不断提高,成为一片亟待开发的“蓝海”。
昨天(6月26日),第一届中国工业视觉大会作为2023全球智博会的“重头戏”,将视角切入制造企业实际的难点痛点,以链接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实际行动,彰显了AI赋能实体经济,开辟新领域、新赛道的精心布局。
智能制造沃土长出“机器视觉”树苗
国内某知名新能源企业的工厂里,来自园区的机器视觉企业——东声智能联合华为的昇腾AI,以“软件+硬件”合作模式,打造了锂电领域工业缺陷检测AI行业解决方案。此方案部署到生产线上之后,锂电池人工目检的工作量减少了75%,质检精准率从人工操作时的90%提升到99.5%,检测效率提升了35倍。
“我们企业立足‘AI+工业质检’,投入创新研发打破‘卡脖子’封锁,为超过70家世界500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2022年,企业落地4600多条AI产线,深入泛3C、新能源锂电、泛半导体和汽车零部件等多个细分领域。”东声智能创始人、CEO韩旭说。
“园区在智能制造领域体量大,基础好。机器视觉技术应用领域十分广阔。”昨天(6月26日)上午,首届中国工业视觉大会开幕式上,大会开幕式主持人、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秘书长、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彭思龙表达了对园区在机器视觉领域发展的坚定看好。“例如在工业质检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领域,无监督学习、大模型的应用等技术,本土企业对新的解决方案和新的设备需求巨大。因此我们通过工业视觉大会,引入更多的人才资源和该领域的先进技术,助力园区在这一领域加快打造新的产业创新集群。”
2022年,园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6850亿元,在机器视觉领域,辖区全产业链初步建立,工业应用率先发展,以规模巨大、技术实力雄厚的上市企业和外资龙头为引领,集聚超50家企业。在硬件与应用场景落地与实施领域,园区也保持了较强的竞争力,集聚了一批实力较强的“上市军团”,其中包括华兴源创、瀚川智能、江苏北人、荣旗工业、华兴致远等一批机器视觉优秀本土企业。
AI赋能叩开工业质检智能化市场“大门”
依托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开放优势,园区以AI技术赋能制造业。而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工业智能质检正是AI技术切入最为迅速、创新成果最为集中的场景之一,也成为具备爆发力、成长空间和上下游带动性的前沿新兴领域之一。
“我们自主研发的3D白光干涉仪用于超高精度高反光及透明材质尺寸测量,是国内第一家在市场上投放的相关产品。”在苏州国际科技园旗下载体——人工智能产业园内,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苏州中科行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彭思龙介绍说。“此外,我们面向半导体行业质检设备的传感器,正在研发7款目前被国外垄断的传感器,其中3款在现有产品上升级完成,4款正在进行全面的开发验证。”
“AI+制造”,聚焦机器视觉技术,园区吹响了工业质检智能化的“集结号”。近年来,苏州国际科技园先后引进了中科院旗下多家研发机构,其中包括自动化所、计算所、技术物理研究所以及中科集萃长三角光电所。这些机构凭借各自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力量,加快推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并成立了产品推广团队,前往长三角区域、珠三角区域等电子制造和新能源产业相对发达的地区,主动打市场,迅速加入到“AI+制造”的应用场景和产业化的洪流之中。
据悉,园区机器视觉企业已涵盖上游工业相机及镜头等硬件、软件算法等领域,中游涵盖机器视觉系统集成商;在下游,覆盖领域除3C、汽车及半导体外,还包括食品饮料、物流、交通运输等产业。“我们总体的产业生态布局以及下游应用落地与产业链覆盖程度集成的生态协同能力已经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苏州国际科技园相关负责人说。
集成电路是园区新兴产业图谱中的重要一环,在这一赛道上,辖区正在汇聚更多头部企业。去年6月,国内自动光学检测(AOI)龙头企业——长川科技在园区设立了国内首个独立的半导体AOI业务总部,即将正式投入运营的长川苏州公司将围绕半导体AOI检测与量测核心业务,吸收引进集成电路封装检测设备商(STI)全球领先的AOI检测技术以及超纳仪器的3D量测技术,打造面向国际的半导体AOI检测装备研发与产业基地,实现半导体前道检测装备的国产替代。
(苏报融媒记者 董捷 图片由国际科技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