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南大新成果登《Cell Reports》: 吃“土”能提高抗肿瘤免疫疗效
2021-02-25 07:41: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本报记者 杨频萍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在诗中写道:“食土蚓无肠,亦自终夕叫。”吃土,或俗称“土”的矿物,在常人看来,或是一种怪癖。然而实际上,传统中药和现代药物中也有许多源于矿物类的“土”成分。

近日,南京大学与澳门大学的合作团队发现蒙脱石——一种临床上治疗腹泻的经典药物,也是一种硅酸盐黏土——可有效促进乳酸菌在小鼠肠道的定植与富集,引发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提高抗肿瘤免疫疗效。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Cell Reports》上。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的支持。第一作者为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韩丛薇,通讯作者为南京大学董磊、张峻峰和澳门大学王春明。

口服益生菌往往成了“过路菌”

健康人的肠道中有数万亿的共生细菌,是人体细胞的十倍,能帮助身体的消化、生长和防御。论文通讯作者、南京大学董磊教授对记者科普道,当生理环境发生变化,打破肠道菌群的平衡,会加速包括癌症、肠炎、肥胖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而肠道菌群中的益生菌,本身具有激活宿主免疫的效果,对肿瘤免疫疗法的重要作用已经被业界所熟知,成为一种具有潜力的抗肿瘤策略。

董磊说,目前常用到补充益生菌的方法主要是口服益生菌和粪菌移植。但是口服益生菌难以在肠道定植,“简单说,就是吃下去以后在肠道滞留时间很短,成为了‘过路菌’。”而欧美科学家已经开展十年的粪菌移植,是从捐赠者那里获得新鲜粪便,经过处理后储存,以用于粪菌移植,但其存在病原菌感染的风险。

如何能将益生菌牢固地“定植”在肠道内?董磊告诉记者,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将蒙脱石与自然界微生物放在一起,发现了乳酸菌聚集的情况,扫描电镜下可见结构非常完整的生物膜,“乳酸菌从个体路过变成了群体滞留”,这让研究者感到非常惊喜。

蒙脱石让益生菌“定居”

蒙脱石和益生菌聚集到底有何联系?在研究中,团队测试了口服蒙脱石后小鼠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发现蒙脱石处理组的小鼠具有更高的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比例。

扫描电镜显示,体外培养的蒙脱石与不同细菌的微球,仅乳杆菌和双歧杆菌能够在蒙脱石颗粒表面形成生物被膜结构。“这是由于蒙脱石具有离子交换微观结构,乳酸菌能产生乳酸阴离子,通过离子交换能‘附着’在蒙脱石上,在其表面上形成生物膜,为乳酸菌抵抗不利环境提供保护。”董磊说。

随后,研究者证明了口服蒙脱石能够通过改变小鼠肠道菌群、发挥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并且,考虑到肠道中固有益生菌的数量较少,研究人员在体外构建了蒙脱石-乳酸菌微球,并喂食黑色素瘤模型小鼠,显示出了比单独使用蒙脱石或乳杆菌更显著的抗肿瘤效果。

为考察这一发现的应用潜力,研究者将蒙脱石-乳酸菌微球与化疗或免疫治疗联合使用。在小鼠模型中,与单独使用蒙脱石-乳酸菌微球、阿霉素或PD-1抑制剂相比,蒙脱石-乳酸菌微球联合阿霉素或抗小鼠PD-1抗体均表现出更好的抗肿瘤效果。

这一研究,基于意外发现的蒙脱石对乳杆菌形成生物膜的特殊支持作用,开发出一种促进益生菌在肠道定植并进一步激活树突状细胞的新策略,并初步证明了其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良好效果。

标签:南大;吃土
责编:梅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