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省委人才办获悉,经过前期严格评审,2023年江苏“双创计划”资助名单已出炉。570名双创人才、53个双创团队、1023名双创博士,从3000余名报名参赛的海内外英才中脱颖而出。群英荟萃,强强对决,掀起创新之热、发展之热。
看含金量:老牌工程“聚才力”再创新高
此次“双创计划”评审是疫情后第一次大规模线下评审,各路英才来江苏谋发展、创事业的热情高涨,呈现“三高”的鲜明特征。
申报数量创新高——今年“双创计划”从7月份开始启动实施,申报人数同比增加50%。最终入围答辩的双创人才申报对象1234人、双创团队175个;重点产业领域人才申报热度高,申报数量明显增加。
参评层次再攀高——拿到参赛“入场券”的双创团队中,由国内外院士领衔的3个,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长江杰青等国家级人才领衔的39个;参评人才中92%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评委水平层次高——既有两院院士,又有知名企业家、风投专家。404名评委中两院院士14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73人,绝大部分从事重点产业领域。
正因为“三高”,评审答辩现场出现台上院士答辩、台下院士评审的场面。在评审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贺林看来,作为江苏集聚人才的金字招牌,“双创计划”瞄准前沿,稳定持续地推动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
人才行不行,用人单位最清楚,行业主管部门最了解。今年,省委人才办进一步“放权”,项目受理、资格审查、评审组织、提出支持建议等具体工作,按照不同类别,分别由宣传、教育、科技、工信、人社、卫健等部门承担;评审工作由省委人才办统筹,省相关部门具体组织。评审专家认为,由相关行业部门组织评审,可以从产业和行业的维度对人才和项目进行更科学的评价和判断,筛出“真金”给予更加系统集成的支持。
此次“双创计划”评审机制沿袭了成熟有序的一套流程——答辩人员答辩之前不知道在哪个“考场”,400多名评审专家进场抽签后才知分在哪个小组,这种信息的“隔离”有效避免了人情评审、招呼评审,能否脱颖而出,全凭实力说话。这样的制度设计,让参加过多个省份人才计划评审的浙江竟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如意印象深刻,“每个选手有20分钟答辩时间,我们有充足的时间甄别研判,在打分前,评委们也不允许互相交流,避免非技术性干扰,确保识别出真正优质的人才项目。”
看新变化:聚焦重点领域选出“真英雄”
有一组数据值得关注:今年入选的双创人才,92.3%与江苏“1650”产业体系和“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紧密相关,生物医药占21.7%、新材料占14.7%、高端装备制造占13.8%、人工智能占9.3%。
与江苏产业发展适配度如此之高的高层次人才和高质量项目扎堆,并非巧合,今年“双创计划”制度设计上有较大突破,进一步加大对重点产业领域人才的支持倾斜力度。比如,在重点产业领域设置专项,不再限制申报名额,适当放宽对年龄、学历、工作年限等要求,增加100个入选名额专项支持。
“我们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更大力度‘破四唯’,把用人单位评价、获得地方资助以及人才薪酬水平等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特别优秀的青年人才和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成就的非标人才,通过举荐也可纳入支持范围,最大程度彰显江苏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满满诚意。”省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说。
看不变定力:全力支持人才安心发展
16年来,得益于“双创计划”给予的稳定支持,一批江苏真正需要的英才和项目脱颖而出,获得重点扶持、得以快速成长。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如何保持“双创计划”的比较优势,更好支持人才安心发展?今年省委人才办深入贯彻落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一号工程”,大力推进“双创计划”改革创新,在资助重点、遴选方式、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通过改革更好发挥牵引作用,进一步明确关注创新、鼓励创新的鲜明导向。
根据“双创计划”改革办法,对入选的双创人才、双创团队,省级财政将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1000万元的创新创业资金资助。在“双创计划”专项经费保持资金总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优化资助结构,双创人才项目单体资助金额基本实现翻一番。
“今年双创提高了资助资金,让我们能够更加安心地开展科研。”去年入职南京工业大学的哈佛大学博士刘静萍说。资助资金的提高,也带来引才质量的提升,南京工业大学一次性引进包括哈佛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在内的16名世界顶尖高校毕业生。
除了给予优厚的资助,为了让人才受益于市场活力,江苏对创业类人才项目全面实行“拨+贷”联动资助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江苏还同步升级“人才贷”等金融产品,对于入选省级人才计划的人才,可享受3年期最高3000万元的信用贷款和单张票面金额最高1000万元再贴现票据。
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让科技人才在江苏干事创业激情满满。徐州华清京昆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凯华2021年入选双创人才,今年又以领军人才的身份入选双创团队。“在省市各级人才政策的精准滴灌下,我们先后从国内外名校引进组建人才团队,开展联合攻关,下线了国内首套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孙凯华说,他们今年还计划通过申请“人才贷”,加大人才引育和研发投入,加快产出更多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