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南通海门:聚力“谋水兴农” 助力乡村振兴
2021-08-30 10:59:00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作者:张玲玲 张跃 顾金泉  
1
听新闻

乡村美不美,关键要看水,要想水体活畅优,水利基础必先行。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聚焦农村河道,目标实现“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愿景,聚合政策,多点发力,推进民生底色更靓、成色更浓,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谋水求变,水环境美起来

余包河是海门区余东镇的母亲河,东西穿镇而过,2020年,国家水土保持项目落户该镇,包括大部分余包河在内的9平方公里范围的沟河“脏乱差”现象得到全面整治,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以前的余包河特别是镇区段水体黑臭,群众反映强烈。”余东镇水利站站长陆亮亮介绍,“为了改变‘母亲河’现状,我镇以河长制为统领,以‘三乱’整治为抓手,对镇区段进行彻底整改,借力水保项目,已把余包河打造成了我镇乃至全区一条高标准的生态河道。”

系 统思维、片区打造、示范引领是海门区治理水环境的基本思路。2019年至2020年,海门区已完成水土保持项目2个,总投资1930万元,覆盖2个区镇约 18平方公里,共整治河道19条段15.7公里,新建生态护岸18公里、绿化面积8.56万平方米。今年正在实施的四甲镇水保项目,计划投资959.82 万元,重点对运南河、希沟河2条三级河道及其周边片区8条段村级沟河约9平方公里区域进行整治,治理河道8.359公里,新建生态护岸5公里、绿化5万平 方米。

国企助力 整治水环境是海门区的又一特色做法。今年,海门累计投入资金约1.18亿元,对全区13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生态宜居村等开展示范性农村水环境整治,疏浚整 治河道101条段,河道长度82千米,估算土方51万方,改造配套建筑物64处,新建生态护岸80千米,绿化河坡约45万平方米,协力打造“河畅、水清、 岸绿、景美”的村庄水环境。

夯基提质,畅活水体清起来

8月9日,海门区灵甸闸通水试运行,这是继十八匡河闸、海门河西闸、卫东闸之后又一闸站节点贯(畅)通工程,有效保障了全区乃至全市活水畅流工作。

2021 年以来,海门区水利部门加大力度,计划用2至3年时间推进区主要领导明确的“‘十四五’期间完成老旧涵闸的更新改造”目标任务,结合南通市2021年河长 制重点工作考核要求和高质量考核目标,全面开展区域治水工作。2020年方案中确定的22处节点工程及3个大片区连通工程目前已完成16个,青龙河西部区 域已形成贯通水网,近期将实施控导工程进入水资源调控工作阶段。与此同时,2021年完善方案后确定了以通启中片约435平方公里区域作为今年先行区域进 行治理,开展治理研究和节点摸排工作,目前已经形成控导工程69个。在加快推进区域治水节点工程的更新改造、提质增效的同时,海门区水利部门落实轮浚机 制,保持河道清淤疏浚的力度不减,2021年全区计划投资4.5亿元,疏浚县乡级河道291条段261千米,疏浚土方约180万方。

区水利局工程管理科科长郁杰弓介绍,通过加快老旧涵闸更新改造,消除盲点、打通堵点、扩大窄点,可以有效提高一二级河道水体的流速、增加流量、提升动力,进而带动三级及以下镇村级沟河“毛细血管”活水畅流。

水景宜人,居民乐起来

每天早晨或傍晚,如果你走在圩角河边,可以看到在此休闲锻炼的市民一波接着一波。这是海门区治水宜人、亲水、近水的一个缩影。

近 年来,随着包括生态河道建设、清淤疏浚等一系列治水措施的实施与推进,海门区依水建成了海门街道河长制文化公园、通吕运河及临江新区希圣村法制广场、正余 镇青正村与海永镇沙南村党建主题公园、东布洲长滩公园等河道公园,集生态休闲、观光体验、文化传承等多功能于一体,既有效扩大了河长制宣传范围,强化了广 大居民的亲水、爱水、护水意识,也大大提升了以水兴业的质效。

标签:
责编:梅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