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一座城市水系发达,好在充满灵动与诗意,难在防洪预警、供水调度、污染防治等数据信息采集不及时,就容易耽误科学决策。在扬州,这将不再是难题。昨天,市城市河道管理处召开扬州市城市水利安全运行调度基础建设工程(Ⅰ标)单位工程暨合同工程完工验收会议。
验收工作组通过察看工程现场、观摩闸站远程操控系统演示,听取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第三方检测单位工作汇报,查阅相关工程项目档案资料,经过讨论,形成验收一致意见:该工程项目已按批复及合同内容完成建设,经试运行检验,设备运行稳定、系统运行正常,符合设计要求,同意完工验收。
“这项工程相当于给城区221.8平方公里范围内所有河道水系装上了‘智慧大脑’,能做到雨情、水质、流速、工情实时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一目了然。”市城市河道管理处主任黄海涛说,该工程是水利物联感控(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工程,2021年开工,历时两年建设,全程接受省水利工程科技、市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交付使用前还通过了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国家软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第三方质检单位检验检测。
智慧测报,防洪预警更及时
午后的七里河水清岸绿,空气中弥漫着草坪机打理后散发出的青草香气。沿河步道上,遛弯散心的人满脸惬意,在慵懒的阳光中流连。
七里河上有一座通运闸,此时迎来了一批陌生访客——他们是验收工作组的专家,正在察看工程完成情况。
扬州市城市水利安全运行调度基础建设工程(Ⅰ标)要完成306个单元工程,为啥选择现场查勘通运闸?据了解,通运闸是关联京杭大运河与古运河清水活水的重要闸站,更担负着城市东南片区水系的引水、防洪及排涝重任。
“往年汛期一旦下大雨,我们总担心河水盛不下、马路要受淹,愁的人觉都睡不着。但是,今年7月7号、8号那场大雨咋就不淹呢?原来是有了‘高级货’啊。”附近居民好奇地围拢过来,一边看闸装的“智慧大脑”长啥样,一边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如何理解“水利智慧”?验收工作组特聘水利专家、高级工程师沈圩加解释,每到汛期,各路来水“碰头”,动不动就“发脾气”,造成河道壅高、漫溢、侵蚀甚至毁坏防洪堤坝,街巷路面、隧道等低洼区域短时积水,给交通出行造成不便。安上智慧芯后,也就是城区水资源智慧调度、智慧灌区信息化系统,今后雨情水情监测数据、预测预报预警一目了然。
数字孪生技术,智慧水利“最佳领航员”
智慧水利建设是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施路径和显著标志之一。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构建以数字孪生流域为核心的智慧水利体系”。
“扬州这项工作耦合国家战略,前瞻性地给城市治水用水护水装上了‘智慧大脑’。”第三方检测单位代表、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进东说,“数字孪生流域是智慧水利的核心与关键,数字孪生水利工程是数字孪生流域建设的重要任务,数字孪生应用技术是现代城市治水用水护水的‘最佳领航员’。”
据介绍,数字孪生流域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以时空数据为底座、数学模型为核心、水利知识为驱动,对水利管理的全要素、全过程、全领域进行数字映射、智能模拟、前瞻预演,实现数字空间与实体空间同步仿真运行、虚实交互、迭代优化,实现对水利运行实时监控、优化调度。
李进东表示,随着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将在防洪预警、供水调度、污染防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夏汛大雨,新技术经受了实战检验
“系统治水的关键是引入更多科学技术,打造水利智慧化体系。”黄海涛说,“多年来,扬州市不断加强水利智慧化工程建设,为实时测报雨情、地表径流情况提供数据支撑,但洪水等相关预测仍需协调各部门数据,利用人工展开具体测算,可以说,数据上报已实现自动化,但预测预警并未智慧化。”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下,财政投入4900万元用于城市水利安全运行调度基础建设,工程建设范围为城市防洪一区的城区范围,北至沿山河,南至长江,西以乌塔沟—润扬河为界,东以京杭大运河为界,面积约221.8平方公里。建设内容包括建设水利物联感控工程、搭建工程集控中心、实施闸站电气设备改造工程、建设调度中心室内基础配套工程4个方面,可实现统一监管扬州城区水利物联感知数据的采集与设备运维管理。
“一项新技术应用效果好不好,必须经受实战检验才能确认。今年夏季,扬州城区连续几场大雨,雨情水情、闸站工情、远控调度运行都很及时高效,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扬州水利物联感控工程(Ⅰ标)承建方、中电鸿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孙巍表示,从实战情况分析,应用新技术所监测采集数据准确、远程监控正确,各种实时报表记录齐全、内容数据准确,软件运行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