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问诊、看名医……县、镇、村医疗机构“手牵手”,线上线下提供优质诊疗服务。今年以来,滨海县卫健委认真落实上级部署要求,坚持把数字化医共体建设作为深化医改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县级医院资源优势,运用互联网技术将15家镇区卫生院、312个村卫生室打造成线上线下一体化智慧健康体系,为区域居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
该县组建的数字化医共体驾驶中心不断强化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合作力度,促进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县域医疗管理“一盘棋”。截至目前,处方合格率上升到99.7%、检验检查质控率达100%、基层住院患者会诊把关率达10%、住院及慢病患者精准随访率提升26%,累计节约群众看病就医费用近1000万元。
聚焦协同推进 实现区域管理“一张网”
近日,在东坎街道阜东社区,67岁的居民孟先生通过手机,在送医护医平台上预约了上门护理服务。“我卧床有些时间了,以前都是家里人帮我简单护理,有时候弄不好还要想办法去医院。现在我在手机上‘下单’,就能在家里等着医生上门帮我护理了!”孟先生高兴地说。
孟先生“就医路”的改变,源于滨海县数字化医共体建设。
“在医疗改革的跑道上,建设数字化医共体,就是要让患者更便捷地享受到智慧、高效的医疗服务。”在滨海县卫健委负责人看来,数字化医共体建设首先要调查摸清“健康家底”、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此基础上,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健康大脑”,生成健康指数和健康画像,构建全县“医防融合图”,最终实现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的全局管控。
为此,滨海县卫健委积极推动各中心信息平台与医疗机构点位间数据联通,建成县域医疗卫生信息化“一张网”,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特色科室、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展等方面联动发展。同时,通过每日复盘、每周质控、不定期会办等措施,对各医疗机构数据质量、应用频次、运行效果等进行把控,筑牢周通报、月考核、季评比多层次激励机制,推动“数字化医共体驾驶中心”规范化、长效化稳定运行。
强化资源共享 实现信息调度“一盘棋”
数字化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抓好场景应用。今年以来,滨海县先后投入3500余万元,依托县人民医院新院区规划建成远程心电中心、区域审方中心、远程影像中心等13个分中心。
其中,心电诊断中心通过基层检查、中心诊断、危急值闭环管理,打通胸痛救治起跑“第一公里”;影像诊断中心实现“基层检查、中心读片、实时诊断、结果互认”模式;区域审方中心通过“系统审核+人工审核”的二重审方模式,规范医师处方行为、提高处方质量;远程会诊中心,对上已与多家京、沪、宁三甲医院建立了会诊合作平台,所有会诊点的疑难疾病患者均可实现由专家会诊,专家可以在线查看病例和远程查房;对内实行基层主动申请会诊和中心“点答会诊”,优质医疗资源普惠共享,方便群众就近看病就医。转诊服务中心是县内双向转诊、县外上下联动的中间枢纽,通过优化分级诊疗和设立大病重病转诊服务站,为患者提供优质、连续的医疗服务,为确需外转大病重病患者提供绿色转诊服务,打通群众就医“最后一公里”;全民健康状况研判中心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整合县域内疾病诊疗、全民体检、公共卫生等各类数据,深度分析健康风险,同时实行精准健康干预,实现新型智慧健康管理模式,同时也为卫健事业高质量发展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优化就诊流程 实现就医质控“一把尺”
走进滨海县人民医院区域审方中心,平台LED电子显示屏上,全县327家医疗机构(含村卫生室)的处方数量、处方合格率排名、人工干预通过量等数据一目了然,10余名临床药师按照分工,对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开具的处方进行逐一审核。
“我们每人每天要审核接近300份处方单,对处方单上存疑的内容,我们会进行查证,并及时告知开方医师。”滨海县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徐华涛表示,该中心的建设不仅能够实现同质化诊疗,也较好地规范了医疗行为、保障了医疗安全。
“这样的成果,关键靠信息化。”滨海县人民医院健康管理科主任李运林表示,信息化建设让改革红利更多地落在了老百姓身上:患者既往病史、诊疗情况一目了然,提升了诊疗质量;检验检查结果共享互认,降低了看病费用;用信息系统进行健康管理,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体系。
数字化浪潮奔涌而来,找好“小切口”、做好“大场景”,是数字化改革的破题关键,而县域数字化医共体的建设便是医疗体系改革的“关键一招”。
下一步,滨海县将充分发挥数字化医共体的纽带作用,持续推进落实县域数字化医共体建设各项内容,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管理同标同质、服务高质高效,让优质医疗服务助力百姓健康。
滨卫轩 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