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南京都市圈确立“一极两区四带多组团”空间格局
2021-05-07 09:17:00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1
听新闻

福州、成都、西安,继今年2月8日复函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后,4月8日,国家发改委又发文明确支持这三个地方编制实施都市圈发展规划。

通过增强中心城市辐射服务能力、促进各成员城市优势互补协同联动,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抱团打造辐射带动更大范围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作为首个获得国家层面同意的都市圈规划,南京都市圈各实施主体将坚持极核带动、同城先行、轴带辐射、多点支撑,构建“一极两区四带多组团”空间格局,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幅龙头牵引、周边各扬所长的城市发展图景,正在南京都市圈形成。

提升“一极”:强化南京辐射服务功能,引领都市圈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一位参与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专家表示,纽约、东京等世界知名都市圈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依托都市圈建设,可以建立优势互补、分工合作、错位发展的关系,推动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从而实现共赢发展、高质量发展。

根 据规划,都市圈城市将以南京创新名城建设为引领,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联手打造基础研究、应用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联动的协同创新空间网络,打 造全球产业技术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策源地,建设成为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要支撑以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将依托南京空 港、海港、高铁港枢纽地位,联动芜湖、镇江、淮安、扬州等都市圈枢纽资源,加快完善连通全球的海陆联运、航空运输和信息通信网络,加快营造一流的法治化国 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打造长三角向内辐射中西部、向外连接全世界的枢纽型都市圈,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资源配置中心;将充分发挥南京都市圈跨苏皖两省、跨 东中部的合作示范作用,健全特大城市与大中小城市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率先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创产业深度融合、投融资协同、生态环境共保 共治、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成为全国同城化发展样板区。

做强“两区”:推进宁镇扬、宁马滁同城化,建设我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区域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宁镇扬山水相连,从古至今地缘相近、人缘相亲。

一个是“世界文学之都”,一个是“中国诗歌之城”,一个诞生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宁马滁自古共饮一江水、共话一江情。

尊 重历史客观事实和都市圈发展实际,《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重点打造宁镇扬和宁马滁两个同城化片区,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卡通为着力点,打破 行政壁垒,强化基础设施、创新创业、产业体系、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同城共建,成为我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示范区域。

如何“示范”?规划在两个层面进行了谋划。

首 先,推动省际毗邻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顶山—汊河(滁州)、浦口—南谯(滁州)、江宁—博望(马鞍山)等省际毗邻区域一体化发展,探索建立规划管理、土地 管理、重大项目管理、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一体化机制。其中,顶山—汊河将联合打造江北宜居宜业新组团;浦口—南谯将联合打造省际绿色发展示范区;江宁— 博望将联合打造山水相依、风情浓郁、配套完善、环境优良的省际同城化发展示范区。

其次,探索建设跨区域合作发展平台,探索跨区域合作发展机制,推动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建设,联合打造一批产城融合、生态绿色的重大功能性合作平台。

具 体包括,推动南京紫东地区和镇江句容同城共建,依托南京仙林大学城、麒麟科技城、镇江宝华打造跨界科技创新城,依托两市科教资源沿G312打造宁镇科技创 新走廊,推动科技与城市融合发展;推动南京、马鞍山、滁州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加强联动,围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 兴产业,探索共建合作园区,推动产业转移转型发展。

打造“四带”:以南京为中心向外辐射形成沪宁合、沿江、宁淮宣、宁杭滁四条发展带

同城化“黄金块”示范,引领“发展带”成为同城化发展“黄金带”。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以南京为中心,向外辐射形成沪宁合、沿江、宁淮宣、宁杭滁四条发展带。

其中,沪宁合创新服务中枢发展带,依托沿线中心城市密布和创新资源密集优势,不断提升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能力,强化区域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的引擎作用。

沿江绿色智造发展带,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强南京、马鞍山、芜湖等沿江港产城资源统筹与合作发展,推动沿江产业布局优化、绿色转型和高效发展。

宁淮宣和宁杭滁生态经济发展带,推动淮安、宣城及金坛、溧阳等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打造美丽中国样板区。

具 体措施包括,推动以南京江北新区和淮安盱眙为主体的宁淮南北共建园区建设,把南京江北新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优势与盱眙空间资源、生态环境、劳 动力等优势相结合,探索创新运作机制、管理模式、支持政策等,实现共建、共享、共赢,打造跨区域协同发展典范;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港口资源优势,以临 港经济为重点,共建南京龙潭—镇江下蜀滨江新城,构建一体化的交通体系、共建共享的市政设施,加快产业功能提升与城镇功能培育,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建 设苏皖合作示范区,推动南京汤山—镇江黄梅、南京溧水—常州溧阳、南京高淳—宣城宣州、南京六合—滁州天长、南京六合—扬州仪征等跨区域生态经济区建设, 做大做强绿色产业,共建全域旅游,共享民生福祉。

强化“多组团”:促进县城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强化重点镇的人口吸引力

点、线、面相结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还对区域县城、重点镇发展进行了定位。

规划提出,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县城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强化重点镇的人口吸引力,带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城市周边城镇与城市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功能配套,逐步发展成为卫星城。建设一批休闲旅游、商贸物流、智能制造、科技教育、民俗文化等专业镇。

规 划明确,全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提升城市品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构筑功能一体、空间融合的城乡体系,在都市圈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具 体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激励人才入乡创新创业,推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建立多元化乡村投入机制,搭建城乡融合发展平台,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同时,推动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村庄规划建设水平,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特色田园乡村。

南 京市相关部门表示,《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将“一盘棋”思想贯通全篇,聚焦同城化、高质量,坚持各扬所长、合作共建、共同发展,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 创新协同促进、现代产业分工协作、高水平开放合作、统一市场建设、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9个方面,明确都 市圈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力求充分落实和彰显协同性、普惠性发展要求,全面提升南京都市圈影响力、竞争力。

2019年,南京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997.54亿元,占全国比重4.0%;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1750.78亿元,占全国比重4.1%。

好风凭借力,以《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全文公布为契机,南京都市圈城市将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标签:
责编:梅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