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日,农事忙。在南京市广袤田野里,无人农机来往穿梭,北斗导航系统犹如“天眼”,助力各项农事顺利展开;数字化鱼塘里,通过智能感知、物联网等技术,精准监测塘口水质、pH值、溶解氧,助力渔业养殖节本增收;智慧化大棚里,自动喷淋灌溉、智能控温控湿,数字智能系统“运筹帷幄”,瓜果蔬菜茁壮生长……
农稳社稷,器利农桑。自2022年入选江苏农业数字化建设整市推进试点工作以来,南京市加快农业产业数字化建设,积极打造智慧农业园区、数字农场(牧场、渔场),推动农业装备数字化应用,深化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和社会化服务,探索农业数字化建设新路径,让农业变得越来越“聪明”,农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无人化”引领生产“更聪明”
5月28日,热浪滚滚,高淳区禾田越光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块麦田里,一台红白相间的收割机正在来回穿梭。走近细瞧,收割机驾驶座上空无一人,方向盘自动校准方向,在麦地里欢快作业。
“看看,割得多整齐,这就是无人驾驶!车上安装了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系统,点点手指,机器自己就去收割了。麦粒装满了,它还能自己停下来卸粮!”禾田越光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清高兴地说道,有了它,再也不用顶着大太阳农忙了。
坐在办公室里就能种田,过去电影里的情节,如今已成了现实。“这得益于‘无人化农场’的建设。”魏清带着记者来到办公室,调出数字大屏上的“高淳区禾田越光无人化农场”信息管理平台,上面详细展示了农场的基本情况、种植品种、农机作业等数据,各类信息一目了然。
除了无人收割机,魏清的农场里还配置了无人旋耕机、无人插秧机等,“只要盯着‘无人化农场’信息大屏就能处理大部分农活,比以往种田轻松多了。”魏清说。
“‘无人化农场’改变了农民的种地方式,也重塑了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是推动农业生产迈向机械化、数字化、智慧化的重要途径,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业务处室负责人说。
记者获悉,去年南京市探索建设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农机装备数字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到2025年,全市智能农机装备入网系统平台管理数量占比力争达80%以上,全市建设“无人化农场”10个。
“一朵云”助力青虾“慧”养殖
农业数字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如今,数据成为农民的“新农资”,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在浦口区,青虾养殖大户康光辉已经尝到了数字农业的甜头。
永宁青虾是浦口区特产,曾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当前正值青虾繁育的关键时期,要时刻关注塘口水质变化。
5月31日上午,记者见到康光辉的时候,他正在塘口边小房子里吹着空调刷手机,十分惬意。“以往这个时候,我几乎整夜不睡觉,基本要24小时不断巡塘,才能确保青虾繁育顺利。”康光辉告诉记者,现在不用那么麻烦,只要看看手机上的“渔业云”APP,塘里的实时温度、pH值、溶解氧等数据清清楚楚,一个人就能全部搞定。
康光辉打开“渔业云”APP,上面显示着当前塘口的实时数据。“每个塘口都安装了智能传感设备,能实时监测水质变化,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实现远程操作。”康光辉指着手机上的一个数据介绍,比如这个溶解氧指标,如果低于设定数值就会报警,如果一段时间不操作,“渔业云”还会自动打开增氧设备,确保青虾不缺氧。
“渔业云”是浦口区推广的物联网系统,这朵云不仅改变了养殖户“看天气”“靠经验”的传统,也让养殖效益更高,省时省力增效。
康光辉说,自从使用“渔业云”后,人工成本降低,且由于能科学精准监测塘口水质,青虾养殖密度增加,产量更高,品质更好,每亩虾苗投放量由15万只左右提高到20多万只,每亩青虾产量也由150多斤提高到250多斤。
农业数字化能够有效减少农业生产、流通等环节产生的冗余成本,显著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已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的新动力。近年来,南京聚焦农业主导产业链,加快物联网、智能控制等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农业领域的数字化应用,一批数字农场、数字牧场、数字渔场应运而生。去年,全市建设3个智慧农业园区、7个数字农场(牧场、渔场),20多个市级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项目完成验收。
“智慧棚”展现增效好“丰”景
蓝莓不同阶段分别需要什么样的生长温度、营养肥料以及土壤pH值,对于溧水种植蓝莓的“老把式”周辉来说早已烂熟于心。这既得益于他多年积累的种植经验,更基于物联网技术搭建的智能化种植模式。
光照17.1、土温28.2、土湿47.9……在溧水石头寨村“苏辉果蔬”智能温室顶部,一块电子显示屏上清楚地显示着大棚内的各种数据。与传统种植方式不同,这个2000余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大棚内,2000多株蓝莓的种植全靠一部手机操作,“科技范儿”十足。
“传统露天种植,蓝莓6月才能采摘。而采用温室大棚智慧化种植模式,精细化管理措施能让蓝莓提前到2月上市,亩均产量是传统种植的3—4倍,亩均收入可达20万元左右,是传统种植模式的近10倍,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智能温室内,周辉一边检查着蓝莓的长势,一边开心地说。
与周辉的智能温室类似,高淳区双游村农民创业园的智慧大棚也实现增收增效。双游村党总支副书记孔凤财告诉记者,去年5月份,双游村农民创业园的数字乡村系统一期投入使用,村里117座连栋大棚全部变成“智慧大棚”,大棚里的温度、湿度、虫情、墒情,全部都能精准实时监测,大棚管理更加科学,用工成本大幅降低,“原来大棚需要25个人才能照顾得过来,现在仅需要10多人就可以。”
在数字技术助力下,双游村智慧大棚还可以通过溯源系统,让消费者查看产品来源、种植情况、生长用药等信息,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去年,双游村农民创业园经营性收入达1.5亿元。
当前,南京市农业数字化建设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在农业领域越来越多。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南京市将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集成示范,发展智慧种植、智慧畜牧、智慧渔业、数字化特色产业链,建设智慧园区、数字农场(牧场、渔场),不断提升生产经营数字化水平,同时鼓励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与农技推广部门和新型经营主体联合,推进数字农业科技成果集成创新,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劲“数字支撑”。(记者 刘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