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通讯员吴建东 顾晓进 何国庭) 1月5日,东台市五烈镇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今后五年的发展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和2022年重点工作计划。五烈镇锚定“开发区产业协作地、东台生态大粮仓、城郊最佳乡愁地”定位,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产集聚化、镇村一体化“四化联动”为抓手,坚持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推进共享,勇当沿海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美丽幸福现代化新五烈。
据悉,2022年,五烈镇将进一步强化产业培植、蕴聚发展动能、激发镇村活力,努力实现“工业提质、农业提档、民生升级”。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增长10%以上,规上工业开票增长17%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坚持项目为王,在扩总量、提质量中不断壮大主体经济
始终把工业经济作为发展之基,努力在推进招商引资、加快项目推进、优化载体建设上取得新进展。在招大引强上谋突破。主攻上海、苏锡常地区,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深入开展专业招商、以商引商、委托招商,力争新招引5000万元以上项目18个,竣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积极招引5亿元以上项目进入市经济开发区。深化“暖企服务”活动,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扩总量、提质量,新增规上企业4-5家、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1家,培育入库税金超千万元企业3家。在科技创新上求实效。
多措并举鼓励引导企业加快技改创新,不断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力度。专班启动建设小戴河科创产业园,高标准设计建设容科创、孵化、标准厂房加速器、邻里中心为一体的科创产业园,不断增强园区吸引力和产业集聚度,全力打造科创新高地。在优化环境上用实招。不断完善道路、水电、环卫等基础配套,加快提升园区整体环境和承载能力。深入开展“三项清理”,标准化厂房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全力当好“店小二”,加强安全、环保等专业指导,及时高效解决企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坚持富民强农,在促升级、保增收中不断激发农业活力
以农业现代化水平迈入全盐城乃至全省第一方阵为总目标,推动农业提档升级,农旅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深耕特色农业,持续放大“东台大米”品牌效应,健全优质稻米产业链,新增订单种植3万亩;做好省“味稻小镇”复检迎检、省级绿色优质水稻基地三年建设期验收工作。新创绿色食品品牌1个。拓展现代农业。建设河蟹产业基地。全力服务中农联东台云仓农商城、五烈粮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重点打造串场河都市生态农业项目。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创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推进富民强村。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加快推广全程托管、土地股份、联耕联种等经营模式,多渠道增强村级造血功能,确保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联堡电商产业园争创省级电商示范区。
坚持建管并举,在强辐射、促平衡中不断提升镇村能级
把集镇社区建设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增强功能配套,走镇区品质化、村居特色化、设施一体化发展道路。打造精致活力集镇。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镇核心区的规划设计。加快推进新集镇65亩开发、五烈中学建设。强化联堡电商服务中心等后续配套和服务工作。培育特色魅力村庄。深度挖掘地域风貌、人文习俗等独特元素,努力打造“一村一景”,确保东里创成人居环境示范区,建成特色田园乡村2个。加快推进串场河潘介、进洋拆迁安置点以及联堡、四新、辞郞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面消除危旧桥梁。新建污水管网10公里。夯实生态发展基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大力实施“天蓝、地绿、水清”工程,不断健全大气污染和水环境监测和防治体系。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健全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深入推进以农村改厕、河道整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完善“甘港老家”景区规划,争创国家4A景区。
坚持共建共享,在惠民生、办实事中不断改善民生福祉
提升社会事业“满意度”。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全面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启动五烈老镇区有机更新,对人行道、下水、弱电、地埋等进行提升改造。新建广山幼儿园。完成海德公园建设和锦春路提升工程。提升惠民保障“幸福度”。实现法定人员社会保险全覆盖。筑牢以低保和“五保”、孤残儿、“三无”老人供养为重点的兜底保障,落实贫困重度残疾人补贴政策。对甘港怡养中心进行升级改造,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妇女和残疾人事业。提升安全稳定“和谐度”。高质量完成五烈镇消防站和派出所数字化改造和建设,全面提升综合防治、应急指挥和统筹调度能力,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预警处置能力。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不断提高区域本质安全水平。纵深推进法治五烈、平安五烈建设,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志。全面推行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多举激活乡村治理的村民自治体制。积极引导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参与管理,推进双拥共建、军民融合发展。
与此同时,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人物共防、多病联防”,坚持“可知可控、精准防控”,全力维护好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