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土地平整,空气清新,绿油油的菠菜、芹菜长势喜人。近日,在启东市惠萍镇公和村,伺弄着来之不易的承包地,年逾五旬的沈大妈喜上眉梢。“近三十年了,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沈大妈高兴地逢人便说。
2012年以来,沈大妈多次向村委会反映,自己1992年因婚嫁户口迁至公和村后,一直要求分配土地。1997年,村民小组对第二轮土地承包时进行了微调,自己也未划分到土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我就想有一块自己的承包地。”2015年民情日记上,时任村干部记录了沈大妈的诉求。
为弄清事情原委,村干部多次走访询问老干部、村民组长以及年长的村民,给予的答复均是年代久远,已记不清当时的情形。进一步查询当年参与土地划分工作的村民组长和小组会计,都已过世。村两委几经周折查档案、翻清册,未能查到有效的档案记载。考虑沈大妈当年是否在娘家已划分到土地,村两委多方联系沈大妈原户籍所在村帮忙查找土地原始清册,也未发现相关记录。
“如何解决沈大妈的土地问题,让沈大妈不再纠结?”今年年初,一场“大家议事、有事商量”信访专题研判会在公和村如期召开。通过与会村两委干部、村调解委员会人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共同商议,形成一致意见:第一、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到期后承包期再延长30年,在不违背政策条件下优先考虑沈某、妥善安排;第二、在未作调整前,对村里实施占补平衡项目、填埋泯沟形成的闲置地块,由组户长会议讨论通过,按照该小组人均面积标准,就近划分一块用于沈某临时种植。
五旬大妈圆了“土地梦”,是启东市各级党组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为人民办实事、深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工作缩影。近年来,该市积极挖掘农村人才资源,吸纳老党员、老干部、退伍军人等骨干力量,参与信访工作和乡村治理,初步形成“民事民办、民事民治”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邓正映 汤林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