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南京西安成都武汉等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21-03-15 08:48: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本报记者 许雯斐 董翔 颜芳

刚刚结束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经表决批准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

李克强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介绍,下一步要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还要继续改革科技体制。

创新,成为未来中国的鲜明底色。

就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市长韩立明在江苏省代表团审议时建议支持南京建设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创建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两会闭幕,各地对国家创新战略的竞逐可以说才刚刚启幕。

从抱团出击、举全省之力,到拉上科研国家队、争取部委背书,诸多迹象表明,进击国家资源,城市已从“单打独斗”走向集结各方力量形成“大兵团作战”。

新一轮城市竞争,不再只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较量。

争夺国家队入场券

3月12日,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公布,这份事关我国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创新发展的路线图。在空间布局上,纲要提出,支持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有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没有释放扩容信息,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长期战略,地方都希望紧紧抓住国家层级的科技中心继续布局的机遇期。

在全国两会期间,南京市市长韩立明在江苏省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南京将继续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形成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的增长方式,并建议国家支持南京建设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创建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西安市市长李明远在陕西省代表团审议时建议,国家在实施“十四五”规划过程中,支持西安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武汉市委书记王忠林建议要支持更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武汉。还有重庆代表团提交“支持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的全团建议。

除了南京、西安、成渝双城等地在全国两会直接提出要支持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还有杭州、武汉、济南、青岛、沈阳、兰州等城市的“十四五”规划都提出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城市竞争国家科技创新资源之激烈前所未有。这更折射出,在我们整个国家,科技创新的地位前所未有。

3月8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部长通道”上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在空间上来讲,区域创新、地方创新必须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国创新大棋盘中,谁都想先行占据有利位置。

集结各方力量

能否在最近几年建设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者说在国家创新体系部署中占据较高层级的位置,就意味着能否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流团队、国家科研项目等方面获得源源不断的国家支持。成,则能发展成难以取代的创新高地;败,则有可能一下掉队多年难追。

继北京怀柔、安徽合肥、上海张江和粤港澳之后,谁会拿到下一张国家创新队入场券?

南京这些年的创新实践可圈可点。早在2017年,南京启动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连续四年举全城之力推动创新。2020年,经济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 首次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十强,人均GDP居省会城市前列。全市高企数量从2017年的1844家,跃升到目前的6551家,全社会研发强度3.38%,每万 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1.93件,科技部肯定南京“树立了创新驱动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从资源禀赋看,南京科教资源丰富,有高校53座,每万人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数量为全国前三,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和学科数量,在宁工作的两院院士数量 位居全国第三。江苏“十四五”规划有这样的表述,“高质量建设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和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共创沿沪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示范带。”可见江苏 也在发力,推动南京争创成功。

西北地区目前还未有一个引领性、综合性的国家级科创引擎。西安虽为西北内陆城市,当地科技人才丰富,拥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研机构,如唯一的天地一体 星地综合卫星导航授时试验平台,还有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迅速,这些都是西安争创国家科技中心的利器。

和西北一样,如果中部需要创新策源地,那么武汉首当其冲。2020年7月,中国科学院与湖北省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双方达成一致,以湖北省建设武汉综合 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为重点,开展广范围、多形式、深层次的全面科技合作,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建设武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中科院将在武汉光谷布局建设中科院东湖科学中心,包括建设作物表型组学研究(神农)设施、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除了获得科研国家队的背书,武汉还拥有脉冲强磁场、精密重力测量两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生物安全高等级实验室。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方面,武汉略具优势。

在西南,2020年2月,科技部印发《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在东北,辽宁“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建设以沈阳为中心的现代化都市圈。沈阳按照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着力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

长三角区域内,浙江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杭州高新区、富阳、德清成为联动发展区,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杭州已着手编制《杭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全面谋划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打造国之重器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是我国未来发展主线。

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我国创新体系在空间布局上分成三个层级,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这份纲要明确,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早已拿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入场券的合肥提出,要积极争创国际创新中心,这匹科创黑马还要继续晋级。

创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非一日之功。国家发改委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过解释。这个中心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是创新高地。这些高端设施在空间上是集聚的,在研究方向上是关联的。

同时还要集聚前沿交叉研究平台、重大产业技术开发平台,拥有世界一流的团队。只有软硬实力兼备,才能支撑多学科、多领域、多主体开展交叉前沿性研究,促进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产出。

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重构中,有一个“王”一般的存在。“十四五”规划和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

国家实验室,将成为国家配置战略科技资源的关键。

在今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提出今年要重点做好11个方面的工作,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强化科技创新基础能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回顾2020年工作时提到,“成功组建首批国家实验室”,并在2021年工作任务中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完善科技项目和创新基地布局。”

在已经拿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四地,均有顶尖实验室为支撑。

如上海张江实验室,合肥量子信息科学实验室,北京怀柔的空间科学实验室和物质科学实验室,深圳的鹏城实验室。

每座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都在布局高规格实验室。在创新赛道上,国家实验室成为牵一发动全身之重器。

2月18日,首批7个湖北实验室集中揭牌。这批实验室除了有华中科技大学牵头组建的光谷实验室,在空天科技领域,生物安全领域,生物育种领域,均有涉及。跨学科跨领域、协同作战、综合性,是它们的共同特点。

浙江组建实验室力度之大备受瞩目。早在2017年,由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出资打造之江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瞄准网络信息、人工智能方向。当地媒体称,之江实验室从诞生的第一天起,目标就是争创国家实验室。

2020年7月,当地媒体报道浙江以超常规力度建设4家浙江实验室——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西湖实验室和湖畔实验室。值得关注的是,这四家实验室均位 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浙江“十四五”规划明确,要集成力量建设创新策源地。这条33公里长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就是浙江集成全省力量建设的创新策源地。

今年广东政府工作报告12次提到实验室。如介绍2020年成绩,提到布局建设10家省实验室,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部署2021年任务时,提出要优化实验室体系,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提升10家省实验室建设水平,新建和改扩建一批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科教重镇江苏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重点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和太湖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高水平建设江苏省实验室。这三大实验室分别瞄准网络 通信与安全、材料科学和深海技术科学。紫金山实验室,正式成立于2018年,已在5G毫米波等领域取得多项世界领先成果,后两者先后成立于2020年6 月、12月,甫一成立均引发高度关注。

打造国之重器,地方不吝投入。姑苏实验室计划投资200亿元,深圳鹏城实验室投资130多亿元,东莞松山湖实验室投资120多亿元,佛山季华实验室投资100亿元,浙江四大实验室每个投资100亿元。

各省集中力量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以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地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认为,国家实验室势必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中坚力量,成为配置资源的重要主体,一流人才、国家科研项目,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都将向国家实验室集中。

她认为,国家实验室建设,是个复杂的精密系统工程,地方要有强大的使命意识,要舍得巨大的付出。原始创新需要持续多年的坚持,需要持续多年的大投入,且一下还难以看到成果转化的回报。

她建议,江苏可集结全省科研力量,梳理出有可能进入国家视野的科研方向,整合力量,全力以赴,争取成功创建成国家实验室。

她说,只有心怀为国家现代化,为人类进步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的城市,才可以不愧地说,是一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

营造创新生态

争取国家支持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南京建设创新名城的阶段性目标,韩立明在这次全国两会的发言体现了南京一贯做法——营造创新生态。

她提出,南京是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随着创新进入“深水区”,一些深层次体制性问题也逐步显现,例如高校与人才团队知识产权权属界定区分还需进一步明晰、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还缺乏利益协同机制。

韩立明建议,国家在科技体制改革新布局中,支持南京启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新一轮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赋予南京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所得税减免等试点任务,持续深化科技、产业、金融融合,为全国改革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直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国家设立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完成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属于单 位。2020年5月,经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科技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文《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 此方案分领域选择40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试点,探索建立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机制和模式。

江苏有四家单位列入试点,即南京大学、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苏州大学。试点单位可赋予科研人员不低于10年的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与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应签署书面协议,合理约定成果的收益分配等事项。

南京工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姜岷介绍,学校将科技成果视为和老师的共同成果,学校占10%,教师科研团队占90%。除了科技成果,还有来自企业等方面的横向经费,学校也只占10%,其余90%由教师支配。

他介绍,虽然学校占比不高,但这些年学校获得的科研经费持续上升,来自企业的横向经费占比达到一半。2020年,在疫情背景下,学校获得的科研经费出乎意料达到6亿元。

姜岷认为,明确权属,收益向教师倾斜的做法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科研创新热情,教师的价值得到体现,形成科研、人才、平台、项目四轮驱动的良性循环,学校也因此更深刻地认识到人才的培养是核心。

列入试点后,南京工业大学还要进一步将教师在职务发明专利中的权益向上延伸,在专利申请阶段就将科研人员的权属写进去,从源头上保障研发人员的权益。

南京此次向国家争取支持试点,就是想在更大范围,在南京所有高校、院所推行这一做法。

南京的争取也有坚实依据。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第六章第二节提出,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提高科研人员收益分享比例。

南京提出另一点建议,也事关生态营造,即减免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所得税。在个人所得税上,其它城市已开了口子。2020年7月,深圳开始实施“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如果南京能先行试点,减免科创人员所得税,那势必大大增强城市的人才吸引力。

标签:
责编:梅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