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观测数据和综合分析显示,今年2月,南极海冰面积创下1979年有卫星观测以来最小面积纪录,为192万平方公里,比测量于2017年的目前第二小海冰面积少了19万平方公里。南极异常高温导致的冰层不稳定引发科学家们对南极生态、气候变化的担心。
对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青藏高原与极地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丁明虎表示,南极海冰面积的快速缩小与气温的迅速升高有直接关联。1979年至2016年,南极气温变化较为稳定,之后南极气温异常升高,导致海冰面积缩小,直到今年2月创海冰面积最小纪录。他认为,伴随南极海冰面积缩小,南极整个气候系统会发生变化,将影响磷虾和鱼类等海洋生物的生长,企鹅、海豹的生存栖息地也会变小。同时,丁明虎指出,冰盖流出时往往顶着海冰走,海冰消融后将直接导致冰盖流速和融化速度加快,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由于海冰异常减少,其对太阳光的反照率影响减弱,加剧了南极变暖效应。
南极变暖的海水、消融的海冰将给该地域的生物群落带来怎样变化?去年,昆山杜克大学生物地球化学助教林亚娟博士和美国杜克大学的科学家们发表于《自然-通讯》的一篇论文中有这样一项研究,将变暖的海水、消融的海冰与浮游生物群落的变化联系在了一起,并指出该变化可能会加速气候变化的进程。
林亚娟介绍,这项研究长达5年,在西南极半岛进行,是在南极地区有史以来最长的基于DNA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和持续碳输出的时间序列研究,并首次定量地将该区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与海洋碳汇联系起来。研究发现,水温与海冰覆盖面积是影响海洋微生物组成的两个主导因素。海洋微生物物种丰富度与均匀度的下降使得海洋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减少,而二氧化碳是一种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的气体。
林博士补充说明,南极半岛西部海域是全球变暖速度最快的海洋,因此那里的研究结果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指标,可以表明水温升高可能会导致其他地方发生什么变化。“我们的发现表明,气候变化对南极沿海地区的持续影响可能会导致浮游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碳大幅下降,而这会影响南大洋对碳排放的缓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