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下午,教育部“教育这十年”“1+1”系列第八场发布会在江苏分会场举行。发布会结束后,记者前往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听中国科学院院士、“羲和号”科学总顾问、南京大学教授、方成院士重点介绍了“羲和”探日的整体情况和重大意义。
“羲和号”于2021年10月14日顺利升空,拉开了我国空间探日的序幕。“羲和号”卫星实现了国际首次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观测,为太阳活动研究和空间天气预报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对推动太阳物理和空间科学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羲和号”卫星的发射成功获评2021年中国天文学十大进展、中国航天十大新闻、中国太空探索十大进展等。
“羲和号”首次在太空获得太阳Hα谱线、Si I谱线和Fe I谱线的谱线轮廓,这三种谱线是在太阳大气不同的高度产生的,分析三条谱线的信息可以揭示不同高度的太阳大气物理量分布。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往的地面观测中,Si I谱线会被地球大气的水分子谱线掩盖,因此难以捕捉。而“羲和号”不受地球大气影响,在国际上首次直接观测到Si I完整的谱线轮廓。
“羲和号”卫星由国家航天局批复立项,由南京大学、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研发。自卫星项目提出,至其成功发射,历时六年。团队与各系统单位团结合作、不懈拼搏,确保了卫星工程的研制成功。南京大学为卫星工程科学与应用系统责任单位,作为系统总设计师,带领团队完成了卫星科学数据标定、研究和发布。 方成院士介绍,南大的团队主要由五位教师和五位博士生组成,其中大多是年轻人。留学归国的李川副教授发挥了骨干作用,参与了包括早期计划制定在内的全程工作。博士生们也负责了卫星设计,软件发展和数据处理等事务。“这样‘老中青’结合的团队结构能够培养年轻人,有利于国家科技创新的长远发展。”
科技引领发展,人才保证未来。方成院士展望了“羲和”探日计划的未来十年发展,“我们现在已经开始规划对太阳的立体探测,从不同的角度看太阳。例如已经启动了对‘羲和二号’的预研,准备用5年的时间,将其发射到拉格朗日点的L5点,那里太阳与地球对其的引力相当,卫星可以从侧面来观测太阳。另外,国内太阳物理界还拟再用不到5年的时间发射‘羲和三号’,对太阳的南北极进行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