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江苏“科创+产业”叠加实现和弦共振
2021-07-22 08:15: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本报记者 张宣 实习生 袁奕波

7月14日,江苏省召开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其中第一条就提到:做实叫响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把科创、产业和开放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之真正成为长三角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带。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怎么建?如何加强产业协同创新?如何构建更加开放的科创环境?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李荣志接受《科技周刊》记者专访时对之进行解读,他表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科技创新资源要最大程度实现共享共用,进一步强化产业分工协作,科创和产业相加不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了解产业痛点,逐个打通,才能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实现量产的能力。

创新资源共用,

创新成果共享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上海市和苏南五市,以约占全国0.4%的区域面积,承载了约占全国4%的人口,并贡献了近全国10%的地区生产总值。今年出台的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围绕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也明确了要加快建设沿沪宁产业创新带。

在长三角区域范围内,已有G60科创走廊和太湖湾科创圈,为何还强调这一条创新带?李荣志解释,提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就是要加强沿沪宁周边区域科技产业的发展。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和G60科创走廊属于叠加协同,各自区域覆盖的面不同,但功能一致,都是为了加强资源要素的协同和叠加。创新带的建设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加快科技资源要素的流动。

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科技创新从“单打独斗”向“集团作战”转变成为趋势。在李荣志看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内城市具有比较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但分布还不够均衡,那该如何实现共享共用?

李荣志认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给出了顶层设计。《规划纲要》中提出,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要从联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建产业创新大平台、强化协同创新政策支撑几个方面入手,而产业创新带作为另一种创新共同体也有了行动指南。

围绕合力打造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这一目标,江苏有所作为。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苏州高新区引进创新型企业1031家,其中30%来自上海。“苏州有高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同时因为靠上海最近,最早承接了上海制造业的转移。”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博士孙文华说,苏州主动承接上海优势资源的溢出效应,科技创新资源相互叠加共享,实现了1+1>2的特殊效应。

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展厅内摆放着一台由南京牧镭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院长刘庆告诉记者,这台四四方方看似不起眼的设备是沪苏两地一项最具影响的案例,体现了科技资源的跨省流动。

“资源是引擎,它的澎湃动力带动产业发展,如果资源不动起来,背后都是空谈。”李荣志形象地比喻,以交通出行为例,如果创新带内的A城市交通卡到B城市无法使用,何谈一体化?他强调,科技资源要素的流动共享是创新带建设的原动力,创新带范围内的城市要形成统一共识和认知,带动更多科技资源要素自由流动。

产业协作迸发活力,

沿沪宁区域联动已见成效

协调共进抓产业是推进产业创新带发展的关键。沿沪宁区域内,协同布局苏南五市打造高水平的“创新矩阵”已成共识,而跨出省门与上海协同的合作模式也趋向成熟。

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为例,上海嘉定是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城市之一,无锡的南山车联网小镇与嘉定签署了相关协议,苏州工业园区的智能网联汽车公共测试道路也已经开通。沿沪宁相关政府部门、车企、研究院、高校密切展开合作。在苏州、无锡的车联网建设中,上海研究机构深度参与其中;在上海的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上,经常能看到沿沪宁区域的测试车辆。

“上海立足总体规划和技术研发优势,先行推行新技术;江苏凭借众多城镇基础及道路建设,推动车路协同、智慧高速等更多智慧交通场景落地,打造范围更加广阔的交通服务平台。”李荣志分析,苏沪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前景,这也将加速沿沪宁区域内人流、物流、科技流的流转速度,带动沿沪宁创新产业带相关产业升级,实现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由于在产业门类的选择上有趋同性,沿沪宁地区产业同质化的状况不可避免,如何错位升级,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李荣志建议,可发展建设科技创新智库。他认为,智库可以充分发挥区域院士资源丰富,创新人才、企业集聚的优势,通过共办国际产业论坛、共享智力资源来服务党委政府决策。

科创与产业叠加,

重构城市增长新动力

独行快,众行远。叫响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重点就是要把丰富的产业、科技、人才资源整合起来,在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过程中,做好“科创+产业”这道叠加题。

“分开解读产业创新带,即通过科技创新引导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快速发展。”李荣志说,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科创与产业的结合缺一不可,特别是江苏作为制造强省,制造业实现提档升级更离不开科技创新。

“有了创新的思路和理念,下一步会产生创新要素,而这些要素要落地,就必须实现产业化。”从李荣志梳理的逻辑来看,科创和产业是新发展阶段的两个引擎,必须同频共振,才能形成合力,推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发展。

科创跟产业结合,江苏已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从微观角度来看,今年5月苏南五市和上海举办的“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市长论坛就是一例。上海市普陀区提出建设“海纳”小镇,与无锡“雪浪小镇”携手,开启深度合作,共同构建创新驱动、数字引领、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共同促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发展。

一个医学检验所带动1亿元医疗产业。去年6月,上海观合医药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无锡观合医学检验所在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正式开业并投入运营,目前已经投资3000万元,引进人才40人,今年年底人才数量可以达到100人。去年年底实现营收300万元,今年预计可达1亿元。无论人才数量还是营收,都将实现倍数级增长。

宏观上,各个领域在制定工作规划时都会把长三角一体化作为重要立足点。“整体全盘考虑,这是很大的思维进步。”李荣志表示。他同时建议,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中,江苏除了要做好自身经济社会发展之外,还要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江苏科创产业化的经验能不能提炼复制和推广,在创新带建设中可以找到答案。我们建设创新带,不仅仅是为了自身发展,更多是为了国家未来经济建设和理念提供参考。”

“当然资源禀赋各不一样,这种模式能不能在其他区域协同内有效尚不得而知。”李荣志坦言,但这种尝试有利于本地本区域的发展,发展态势如果好还可以大面积推广。此外,会议精神中还提到,除科创产业以外,还要发挥开放优势。

“其次是跨区域的开放,不能光长三角区域内联动,还要站在整个国家的体系上,与粤港澳、京津冀等区域联动。”李荣志补充道,现在国际局势趋于平稳,希望沿沪宁产业创新城市群在国际层面能够与发达国家创新城市群联动,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标签:
责编:梅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