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实验室最角落这间十余平方米的房间,一张办公桌、一个书柜、一张茶几,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装饰。从柜子上到地面,四处堆放的各类论文、资料让你恍惚以为 这是一个文件存放处,怎么也想不到这是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江苏省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章文华的办公室,也是他产出许多科研成果的地方。
章文华算是“误打误撞”进入植物生理学这一领域,他当年高考时第一志愿是经济专业。没想到天意弄人,被调剂到作物栽培专业,“直到大学三年级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很喜欢做实验。”正是这种单纯的喜欢,拉开了他科研生涯的序幕。
1990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其间还攻读了博士学位,但章文华总是觉得“不解渴”,一心想追求更前沿的东西,提升自己。“当时我没事就往图书馆跑,除了中文期刊外,经常阅读《自然》《科学》这些顶尖杂志,逐渐确定了自己感兴趣的磷脂信号方向。”
章文华介绍,磷脂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教科书中只知道磷脂的化学特性,但对其功能的认识并不清晰,存在大片的空白亟待探索。2004年进修回国 后,他和团队通过研究发现,磷脂对植物活性氧产生具有调控作用。这篇研究内容在随后近8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着高引用,证明了其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突破性意 义。随着研究的深入,章文华还发现了磷脂参与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和传递信号,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等重要生物过程。
2019年,章文华团队创建了活体监测植物细胞膜磷脂酸(PA)的探针,波尔多大学两位科学家评价说,这项研究不但揭示了PA在植物细胞中的新功能,为其 他同行提供了有效的研究工具;同时,也为设计监测线粒体、质体、细胞核等PA的生物感受器铺平了道路。这一重大进展,在学界引起极大兴趣,章文华告诉《科 技周刊》记者,“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5个国家的近20多个实验室前来询问、索要相关实验材料。”
不为人知的是,这项研究前后共做了7年时间。章文华对此不以为苦,“想出成果就要有耐心、肯花时间。”他调侃说,社会上说的“996”,对于科研人员来讲是常规工作模式。
“比之于看专业论文,我更喜欢看文学、艺术作品。”章文华开玩笑地说,“但是既然选择了做研究这一行就要将它做好。”这种干一行爱一行、耐得住寂寞、埋头 苦干的精神也贯穿他的研究生涯。他对另一个研究方向——水稻的耐盐性问题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关注了。
这也是基础研究具有前瞻性的魅力所在,“十四五”规划中多次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地位。章文华清醒地认识到土壤盐渍化是制约世界范围内水稻生产发展的主要因 素之一。从国家需要出发,把更多本不合适做粮田的盐碱地变成耕地、改善水稻耐盐性是他这20多年不断求索的问题。
章文华团队长期致力于研究植物响应盐胁迫的生理和分子机制,探索提高作物耐盐性的遗传改良方法,发现了有些基因能参与控制水稻的耐盐性,同时他也不断从更广泛的水稻品种中寻找其他未知基因,对未来水稻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具有指导作用。
学术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要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从0到1”的突破,除了有眼光还要有耐心。在出成果前,谁都无法确认自己的方向对不对,只能下“笨”功夫不断试错、修正。章文华多次谦虚地说自己所做的远称不上“0”的突破,只不过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
作为博导,他还要带很多学生,章文华叮嘱年轻科研工作者摆正心态,不要急功近利。“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大家更应该能心无旁骛地做科研。”他也相信,当整个社会都以原创性研究、科学家精神为荣时,基础研究的更多突破会是随之而来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