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南京浦口以科技创新引领乡村振兴 科技“展翅”,农业焕新
2023-12-11 11:47: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王丽华 高金军  
1
听新闻

12月6日至7日,2023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在南京浦口开幕。这场全国农业科技盛会多次在浦口召开,既是对浦口农业科技工作的高度认可,也给了浦口农业现代化成果检验和展示的机会。

农业现代化,科技是根本性决定性力量。浦口是南京含“农”量最高的板块,站在国家农创中心科研“巨人”的肩膀上,为农业腾飞“插上翅膀”,为乡村振兴“赋能添智”。这里承载着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先行县、省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区的先行先试任务,把一串串科技成果优先转化落地,浦口向乡村振兴的“引领者”阔步迈进。

“院士天团”增产有“高”招

浦口区兰花塘,4248亩的粮油基地上,小麦和油菜从地里冒出头,酝酿着新一季的丰收。刚刚过去的秋收季,这里诞生了亩产801.9公斤的高产田,足足增产150公斤。“院士团队的新成果哈茨木霉菌效果真好!”种植大户邵立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仅这一块100亩的土地,就增产了1.5万公斤,而且米质好、出米率高、价格好,按照15元一斤的米价,亩均效益最多能达1.6万元。

邵立昌说的哈茨木霉生物制剂由沈其荣院士团队研发。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黄启为介绍,这是国内首次在水稻种植中大面积应用的木霉菌剂产品,相当于水稻的“益生菌”,可以促进水稻的养分吸收,增强抗性,减少水稻病害发生,实现水稻高产、米质优良的双重提升。

“在兰花塘这不是院士科研成果的首次落地,张洪程院士团队的精准定量栽培技术、赵春江院士团队的农机智能控制系统都为这里的丰产添加科技保障。”浦口区委农办副主任叶兆志说。

高科技精耕,让这里成为全市科技含“金”量最高的基地之一。在浦口,不仅有“院士大田”,西甜瓜、永宁青虾等也都享受着院士们的垂青。其中,近两年,浦口江苏“好西(甜)瓜”品鉴推介会中,浦口西瓜连续揽获多个“瓜王”。

传统农业中农民“靠天吃饭”,现代农业中科技是农业的“保护伞”,大幅提高人对农业生产的掌控力。但产业与科研“两张皮”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痛点。浦口区借助科技载体,在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之间搭起一座“鹊桥”,让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在邵立昌们看来,“院士天团”不是远在天边,也不在深墙大院,而就在“家门口”,他们与顶尖的农业科技不过是十几分钟的车程距离。沿着兰花塘往东北方向开10公里左右,就是浦口国家农创中心——全国首家、华东地区唯一一家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里集聚赵春江、邹学校等近10个院士团队,引进王才林、周明国等具有较高行业知名度的其他各类人才近20名,培育了一批研发机构和优质企业,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集聚地”,是企业家、金融家、科学家融合发展的“大舞台”,引领全区农业发展。

“我们借助农创中心的科技优势,以及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的建设机遇,推广‘四新’技术,今年浦口区还将开展粮油单产提升技术攻关,建设小麦、油菜单产提升技术攻关示范基地9个,预计小麦、油菜亩产分别提升至500公斤、400斤。用科技把每一寸土地都变成丰收的沃土,端牢端稳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夯实农业基本盘。”叶兆志说。

数字化升级锻造产业“金链”

走进江苏青云高科的果蔬基地,可以看到智能育苗系统对大棚内部环境高精度控制,模拟日出日落,控制光照时间、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水、肥等因素,把每个生产环节变成可以量化、控制的标准。

青云高科总经理宋娜介绍,传统育苗中容易产生质量参差不齐、易携带病菌、产生病害以及生长品质不易控制等问题,但这里的高精度控制实现了健康育苗、快速育苗,独立的小环境中果蔬生长不受季节影响,种植效率是普通温室的数倍或数十倍。

传统农业生产多靠经验积累,而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中,借助信息化的传感器、智能装备让农业生产精细化、精准化、科学化,让农业标准化,更容易复制,实现更大范围的提质增效。科技不仅在育苗的环节上发光,还让全产业链实现“蜕变”。

青虾是浦口区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在南京丽铭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的青虾养殖基地里,养青虾卖青虾有三重“诀窍”。

养殖青虾靠“手机”。水上有气压、温湿度等环境数据,水下有溶氧值、pH值,这些通过传感器传送到手机的数据,帮助养殖户精准判断青虾养殖环境质量,不用再像以往凭借肉眼和经验模糊判断,避免了判断操作失误造成巨大损失。

加工青虾有“标准”。一方面,企业建立青虾加工生产线,清洗、加工、包装、速冻锁鲜一站式标准化完成,延长青虾销售期,增加产业效益。另一方面联合水产科研院所制定了青虾的分级分选标准,解决青虾大小混装的问题,实现优质优价。

运输青虾会“包装”。鲜活青虾容易“出水就死”,而且运输过程极易产生损耗,限制了鲜活青虾的销售半径。因此为青虾“定制”适合远距离运输的充氧设备、充氧打包袋、保温泡沫运输箱以及保温袋,并制定青虾冷链保活贮运数字标准,运输10小时也能实现鲜活青虾存活率达98%以上。

“我们围绕永宁青虾‘产、加、储、运、销’全产业链进行数字化的升级改造,实现示范区内养殖环境的在线监测、水体溶氧的实时调控、饲料的精细投喂和运输过程全程监督,目前示范区人工投入亩均减少150元,投入品亩均减少200元,物流运输成本降低10%以上。”农芯(南京)智慧农业研究院副院长吴文彪说。

把农业建设成为大产业,不在于一个环节。浦口区不仅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扩大覆盖、延伸领域、提升档次,还用数字化科技为全产业链赋能,补齐产业链短板,提高全产业链含金量,拓展出农业新的增长极。

智能“大脑”为农业添“智慧”

一个月前正是抢收抢种的关键时期,收完水稻紧接着就旋耕土地,为种小麦做准备。邵立昌管理着几千亩的大田,忙得不可开交。这时候他的生产“助手”——无人化旋耕机就“登场”了。不仅节省人力、可以24小时作业,且每一块田地的旋耕深度、用多少种、撒多少肥,他不用下田都能清楚。“旋耕做得深的话,作物生长才有扎根空间,否则根没地方扎,就不会壮苗、高产。现在数据回传到手机,在家就可以监测作业情况。”

这样的数字大田是浦口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区建设项目的场景之一。项目针对水稻、小麦规模化生产需要,开展稻麦轮作关键环节农机无人作业技术示范应用,实现水稻和小麦耕、种、管、收等关键作业环节“无人化”自主作业。

而农机生产不仅要“无人化”,还要更“智慧”。在浦口区桥林街道周营马涛合作社,一架自动施肥的无人机“不按照常理出牌”,这边足量撒肥,那里却“偷工减料”。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汤亮说:“它是装上了‘大脑’,正按照我们给的‘处方’,给稻田‘喂’定制的‘营养餐’呢!”

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中,劳动力短缺成为关键制约因素,各种各样的农业装备应运而生,其中植保无人机因作业效率高而被广泛运用。植保无人机往往“胡子眉毛一把抓”,但这里的无人机有能“诊断”的“眼睛”。它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等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水稻长势信息,形成对水稻长势的基本判断。诊断后,农业专家将其与目标产量下的水稻适宜生长指标动态曲线进行对比,生成不同田块的施肥“处方图”,无人机根据“处方”作业,让水稻获取定制“营养餐”。

智慧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方向,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浦口区建设兰花塘高标准农田等5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打造数字化无人农场等10多个典型应用场景,通过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和科学化管理,提高农机作业率50%以上、节省人工30%以上。未来,还将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创新与应用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迈进,以农业现代化引领乡村振兴。

标签:青虾;浦口;浦口区
责编:万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