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获评二〇二三全国“最美教师”
2023-09-12 11:26: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叶真  
1
听新闻

初秋时节,稻谷泛金。在位于泗洪县的试验基地里,一株株水稻茎秆强健、结实丰盈,秋风吹过,稻浪滚滚。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俯身察看当季水稻长势,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必须去田里看看才能放心”,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在家人眼中,他是经常废寝忘食、一心研“稻”的“水稻迷”;在学生们眼中,他是躬身垂范、爱生如子的“大先生”……9月10日,中宣部、教育部发布2023年全国“最美教师”先进事迹,张洪程教授名列其中。

研“稻”:培育乡村振兴“生力军”

“选择了农业这条道路,就要全身心投入、全天候付出,不辜负每一寸光阴。每天取得一点进步,未来就有可能多作一点贡献。”在新学期开学第一课上,张洪程对新生们说。

张洪程声音洪亮,嗓门高亢有力,上课时不需要扩音器,学生即使坐在教室最后一排,也能清晰听到每一句话。理论知识渊博、讲授深入浅出、案例经典生动,是同学们对他的评价。

在田地里,张洪程戴上草帽,潜心研“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如何打造从课堂到田间的育人“全链条”、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是张洪程潜心探索的课题。

多年来,张洪程带着学生在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建立20多个创新试验基地,领衔创建“课堂—实验室—基地—生产田”四位一体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在他看来,青年学生在和农民一起下田、一起摸爬滚打的历练中,与农民、土地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可以更加强化服务“三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培养作物栽培领域的创新人才,必须带领青年学生走进田间、走到农民中间、走到农业生产一线,找真问题、做真学问,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张洪程说。在他的团队里,有的研究生一个人要管40多亩水稻。“从播种到收获,我们吃住在基地,流了很多汗水甚至泪水,但是这种学会吃苦、不怕吃苦得到的沉甸甸的收获感,是求学和科研道路上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博士生时强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教48年来,张洪程累计指导14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长为农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管理服务一线的中坚力量。“这是我身为教师的重要使命和最大幸福。”张洪程说。

授业:科技研发推动“无人化”

广袤的田野上,植保无人机翱翔于蓝天,智能装备实时监测着水稻生长情况……位于扬州市广陵区沙头镇的院士创新试验基地里,科技感十足,智能化、信息化应用随处可见。

“自2019年落户沙头镇以来,基地持续开展优质水稻和特种特质水稻品种选育与筛选、稻麦无人化试验示范等创新试验、示范工作,不仅带动当地种植大户增产增收,也大幅提升了水稻销售优势。”团队骨干、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魏海燕介绍。

“由于存在劳动力紧缺、生产成本高、作业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我国的粮食生产还面临着挑战。”张洪程表示,要跑出现代农业“加速度”,必须在智能化、无人化栽培耕作技术上下功夫。

早在2017年,张洪程团队就已确立稻麦栽培“无人化”思路,历经攻关研究,通过应用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系统、无人机飞防等技术,协同研制出能一次性完成秸秆还田、施基肥、深旋耕、精确播种等9道工序的无人驾驶联合耕播作业机,创新构建稻麦作物“无人化”优质丰产整合栽培技术。2021年,这一技术被列为农业农村部重大引领性技术,在江苏省内成功推广1500万亩,为未来稻麦“怎么种、靠谁种”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案。

源源创新带来硕果累累。今年7月,在江苏省水稻绿色丰产无人化栽培技术现场观摩培训会上,由团队研制的无人水稻直播机、插秧机等再次“惊艳”全场。这些新装备针对早期无人化栽培技术体系进行了提档升级,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作业质量,得到了来自苏浙沪等地农业科技人员和种植大户的关注与认可。

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杨洪建说:“在过去无人化栽培技术体系基础上,这些新产品、新技术又有了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从‘农民愿不愿意用’的角度出发进行研发,实实在在地又向未来真正无人化水稻栽培作业迈进了一大步。”

研“稻”48载,始终昂首奋进在科技创新前沿,张洪程带领团队打响“水稻丰产优质高效协同栽培”“绿色超高产栽培”“稻麦‘无人化’栽培”等一个又一个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创造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实用科研成果。

解惑:当好增收致富“送经人”

“必须在生产第一线,才能发现真问题、了解真需求。”

“农业要想取得成果,一定要实事求是,把工作做到极致。”

“只要身体允许,我绝不会停下脚步。”

张洪程的这3句话,诠释了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坚守与信念。

“夏季是水稻生长关键时期,张老师会带着团队师生前往各个基地考察苗情,最赶的时候,一天跑5个县,我们年轻人都有点吃不消。”团队成员、扬州大学水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副教授张海鹏说。

“8月1日至20日,张老师只在扬州待了4天,其余16天都在各个水稻基地间奔波,汽车行程表显示开了4900多公里。”常年伴随张洪程外出的司机赵飞龙说,“前段时间因为天气炎热加上劳累,张老师时常感到胸闷,有一次还中暑了。为了不耽误工作,他没去医院,就在车上用温水冲药喝完又投入工作。”

在同事们的印象中,张老师“没有娱乐,全年无休”“手机基本不上网”。数十年如一日,张洪程不知道放弃了多少个双休日、节假日,奔走在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为农业生产“把脉问诊”,为农民致富“传经送宝”。

身边的工作人员粗略算过,一年365天,张洪程将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开展教学与指导学生,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开展项目研究、组织科技攻关,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奔走在田间地头。随行物品中有一条薄棉被,张洪程赶路时便盖着它在车上睡一会。

“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不能止步于科研,更重要的是要让广大种植户听得懂、用得上我们的研究成果。”张洪程把技术环节制成模式图,通过田间地头的农民课堂、送“经”入户的技术指导,将农业新理论、新技术进行“手把手”传授、“大白话”式讲解,最终变成农民口袋里的“实惠”。

“沃野千里仓廪实,乡村振兴人才旺。”张洪程说,这是他最大的心愿,也是他最想做好的事业。

标签:张洪程;教授;科技
责编:颜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