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万物互联”的“智能社会”还有多远?
2021-01-06 09:23: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6G、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快速迭代,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间的联系不断增强,下一代通信技术将开启万物互联时代。“智能社会”究竟有多美好?无限想象背后,也留给了我们一步步接近梦想社会的可能。

4G、5G、6G……一体化感知网络来了

“4G之前,通信研究都是移动互联网的问题,移动过程中依然可以上网、打电话;5G将移动互联网的场景扩展到万物互联,同时发展物联网;6G将在5G基础上不断深化移动互联网、扩展万物网联的范围,并且最终和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实现万物智联。”2020年全国通信理论与技术学术会议暨通信领域创新发展论坛上,东南大学教授王承祥这样描绘6G愿景:全覆盖、全频谱、全应用、强安全。

王承祥坦言,“应用需求驱动技术需求,从传输速率的角度,6G可能在5G的基础上继续提高数十倍,达到Tbps的超高传输速率。为了实现全球深度覆盖,地面移动通信网络将会和卫星通信网络、无人机网络、海洋通信网络,甚至是水下通信网络、光通信网络深度融合。”

深度融合让6G信道在典型的频段、典型的场景呈现出新的特性,这同时也牵扯到6G共性理论技术和系统融合共建,对信道模型的精确性、普适度、复杂度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此,王承祥团队提出基于AI的预测信道建模。“传统信道测量和建模存在的问题是,一旦出现新的频段、新的场景和新的技术,就会有新的特性,我们就要把流程重走一遍,成本高昂且费时费力。基于AI预测信道建模,未来可以在构建数据库的前提下,看是否有可能预测未知频段、未知场景的信道特性。”

浙江省信息处理和通信网络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系主任张朝阳也有相同的看法。他认为未来网络要智能协同融合,必须实现高效分布式的数据融集、群智式的协同学习、云边端一体化的算法部署,才能实现未来的智慧应用。“我们要借着6G新的发展方向——全球一体化感知与通信网络,实现泛在智能感知,把现在的网络升级为感知网络,实现一体化的感知和通信。”

盲人佩戴指环,就能“指哪儿读哪儿”

物联网发展潮头已至,我们正大步迈进万物互联的智能社会时代。据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延川介绍,预计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总人均数超过240亿。中国电子学会党委书记兼副秘书长张宏图也表示,伴随着5G商用进程的加快,物联网已由碎片化应用进入到跨界融合集成创新的新阶段。新产品、新应用、新业态不断涌现,物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核心。

不可否认,物联网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但同时也要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不久前,2020全国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大会在南京开幕,在会上,中国通信学会物联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主任委员朱洪波告诉《科技周刊》记者,虽然网络发展到现在已经趋于成熟,基本能满足人们无处不在的信息传输和交互的需求,但当网络连接到万物的时候,如何按需互联,还要进一步探索。

盲人如何顺畅阅读呢?佩戴一个指环,随手指到哪个词就读这个词,甚至还有翻译功能。这不是一个空想,万物智能互联时代正在让视频识别成为消费者应用里的重要场景。

不仅如此,5G推动物联网发展到智联网,并且跟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无缝融合,提升了物联网的作用和价值,开拓了各类新的运用场景。此外,物联网也正在成为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工业互联网成为互联网的新主场,如何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成为众多专家学者关心的议题。

“目前我们国家企业上‘云’的比例并不高,只有40%左右,而欧洲是70%多,美国则是80%。这个技术不解决,会影响我们工业物联网的发展。”刘韵洁院士坦言,目前我国上“云”的环境尚需优化,不同公司各朵云之间相互割裂,难以实现数据共享,未来,要探索多云互连、云网一体。而且我国企业发展水平差异大,如何根据企业不同水平,定制化解决问题,仍存在空白。

“很多企业已经能实现完全自动化生产,但企业的内部网架构却是比较隔离的网,IT一个网,OT一个网,各种网之间都是隔离的,应用的语义没有统一标准。”刘韵洁认为,这需要采用新型技术优化现有生产系统,实现工厂管理控制系统扁平化,支持柔性灵活调整。例如利用工业无线、5G等技术建设工厂内部无线网络,实现生产环节网络全覆盖。支持更灵活的生产线动态重构。实现OT与IT的融合,实现工厂内人员、设备、物料、产品各生产要素的互联,为工厂实现个性化生产、柔性制造、协同制造以及安全巡检、设备监测、视频监控等业务应用提供基础网络支撑。

能感知、能计算,“万物互联”有多智能?

“目前来看,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是要将网络应用覆盖到非智能终端,让它们能够进行交互,现在很多技术还存在碎片化的特征,未来要解决系统集成的问题,连接的系统和环境必须智能化,人工智能、区块链、边缘计算、工业互联网、5G,都在为未来的智能化发展提供加速度。”朱洪波说。

中国工程院于全院士总结未来网络发展:万物互联,千亿万亿量级的终端将会接入;网络业务模型转向海量传感数据采集处理;网络结构不再局限于地面网络覆盖,天空地一体化的异构组网将成为主流。

5G有高带宽、低时延等特点,但是5G本身的网络安全也需要多重措施来保障。对多物联网节点的数据时空同步、云边端计算协同、数据融合与可视化、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IP网的同质化使得网络空间的对抗手段可以无所不用,严重危及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国家主权及安全。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认为:“改变网络发展范式,也就是方法论的变更是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的战略需求,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要尽快形成双循环战略格局下的网络发展新范式。”

在邬江兴看来,网络从单一承载结构向多元承载结构的转变,是网络与垂直行业应用需求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定位要求。“强烈呼唤满足垂直行业个性化需求的多元网络融合发展范式,特别是所谓的数字经济时代。”

如何打造“万物互联”的“智能社会”?张朝阳表示:“感知、通信、计算协同融合,是大势所趋。未来网络的核心目标是要提供智能的服务,提供智能、高效、敏捷、安全、可靠的端到端一体化的集成服务,比如说,互联网需要提供一体化的感知、通信服务;城市大脑提供的是一体化的感知、通信与计算的服务。未来网络感知、通信、计算能力是逐步集成在一起的,不管是终端还是路由,会慢慢把很多能力集成在一起,形成超级融合的节点。”

张朝阳举例说:“网络不仅是数据管道,它是数据生产、运输、加工和利用的一体化机器。我们过去一直把数据当作网络的原料,但数据更是网络当中流动的血液,数据本身携带很多的知识,当流经每个节点的时候,它将会使得这个节点的感知、通信和计算能力增强和升级,从而促使网络不断更新和持续演进。”

“现在的网络需要把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甚至是虚拟世界之间联结在一起。无论是工业互联网,还是物联网等各种形形色色的网络,这样的网络出来后,我们都要用可支持的方式。”邬江兴院士补充道,这种方式将不再有天基地基、移动固定、动态静态、陆上水下网络的形态区分,多元化网络的共存共生的环境方能最大程度释放网络技术体制与应用服务的创新活力。

记者 葛灵丹 见习记者 蒋明睿 通讯员 尤萱

标签:
责编:张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