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科技厅公布了第二批江苏省创新型示范县(市、区)建设名单,海门榜上有名,这标志着海门区创新型城市建设迈入新的阶段。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永恒主题。今年是“创新海门”建设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三年来,该区累计引进科创项目307个,高新技术企业273家,获评国家级独角兽企业1家,省级独角兽企业1家,省级潜在独角兽企业1家,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入库3家……海门把推进科技创新作为内生动力,突出企业主体,引培科技增量,强化政策支撑,积极探索县域发展的创新型示范之路。
强化企业主体 创新活力加速迸发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也是维持企业活力的关键因素。
位于海门三厂街道的中兴能源装备有限公司,30多年如一日,植根特种材质的无缝管及锻件材料制造细分领域,以打造全球引领者为目标,以替代进口产品为主攻方向,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我们拥有50余人的研发团队,每年投入研发的费用超过2000万元。”董事长仇云龙介绍,目前主导产品在国内国际细分市场中的份额达到75%,中兴装备成为我国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今年成功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行列。
中兴装备的成功仅是海门众多企业主体创新的案例之一。海门科创企业培育进程中,一些关键词频频出现:深化科技型企业服务,引育壮大创新主体,健全企业链式培育模式,梯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群……不难发现,近年来,海门坚持把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持续加大企业科技创新主体的引培力度,有效推动海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快速扩张。
去年进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行列的江苏金由新材料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研发和制造聚四氟乙烯纤维及过滤料的企业之一,坚持每年将超过销售额3%的资金用于产品自主研发与创新投入,获得专利授权40余项,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海门振康机电公司成功研发机器人核心部件——RV减速器,进而成功开发了工业机器人,又作为创新头部企业在正余机器人小镇引来17家产业链企业……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海门,越来越多的企业挑起创新大梁,科技产业发展氛围愈发浓厚。目前,海门工业百强企业几乎都是高新技术企业,并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入库专精特新培育库企业300家,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6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全市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6个项目获省科技创新一等奖以上奖项,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技术,涌现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高企和高端产品。
做强载体平台 资源要素充分涌流
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是突破科学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实力担当,也是支撑科创项目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近年来,海门坚持打造多元创新载体平台体系,加速整合集聚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资源要素,不断突破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创新源头瓶颈。
立冬时节,走进招商局海洋装备产业园,厂房林立,机器轰鸣,多家企业忙着安装调试设备,为正式投产做准备。
“我们入驻的企业以船舶材料类、船舶设备类、船舶设计研发类、智能制造类为主。目前已签约意向企业56家,共计37家船舶海工及邮轮配套企业已完成注册入驻园区。”园区负责人钱明介绍,近年来,园区积极推动南通船舶海工的供应链上下游与市场企业合作,为船舶海工国产化而努力。
距离招商局海洋装备产业园10公里的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则是海门全力推进高新技术船舶海工产业发展的另一重要创新载体。创新中心团队邀请了10多位院士及专家深度参与创新中心建设,与江苏科技大学、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与江苏省产研院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3家。到目前为止,该创新中心储备了80多个创新项目,启动实施重大项目5项。
“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具有汇聚创新资源、推动企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等多重功能,是‘创新海门’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推动海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海门科技局局长黄玮说。近年来,海门以“3+2”主导产业为导向,坚持以创新型企业的孵化、“卡脖子”技术的攻克、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科技创新服务等为重点,外引内培、整合资源,加大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级,目前,拥有国家级孵化器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省级众创空间12家。
科技创新载体加速打造,为创新型项目的集聚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空间。前三季度,海门成功招引166个科创项目,九成以上集聚在科创载体平台上。
做优创新生态 科创项目落地有声
11月的海门天气转寒,可高新技术项目建设却是一片火热。
总投资2亿元的江苏瀚思瑞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是今年3月引进的科创企业,目前厂房内部装修基本完成,2条生产线及配套设备安装接近尾声,预计11月底正式投产运营;总投资50亿元的上海电气太阳能电池组件项目从签约到落地开工只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目前,组件厂房区域承台及短柱浇筑完成,电池厂房区域基础开挖,钢结构材料进场,组件厂房开始立柱吊装……重大高新产业项目加速落地,彰显着科创海门的发展潜力。
为何含“金”量、含“新”量项目纷纷选择落地海门?在半影光学(南通)有限公司落户海门的故事中或许能找到答案。
2020年,半影光学董事长酆黎明和创新团队在苏州创办半影光学公司,去年,公司融到一期投资资金,便开始选择投资地。由于南通地处长三角,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地,半影光学将投资地锁定在南通地区。
“是海门的热情服务、敢于决策和全力支持创业企业的营商环境,让我们果断选择了海门。”公司副总经理张兴飞说。今年3月底,一位海门朋友将他引荐至海门,政府和企业很快对接,考察、洽谈,一气呵成。
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海门区为半影光学推荐了复旦复华科创园,租用园内1600平方米厂房,并派出专人帮助办理公司注册、安评能评等手续,落实相关政策。就这样,总投资5亿元的半影光学项目从洽谈、签约到厂房落实、开工装修,仅用了1个月时间,再创海门重大项目落地速度新纪录。
科创项目既要引得来,也要留得住,还要发展好,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以“真金白银”助力企业创新,海门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海门通过科技奖励资助企业科技创新超500家,涉及金额1亿多元。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减免等政策,累计减免企业税收超10亿元。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海门密集出台“人才新政35条”“人才强企10条”等30多个政策文件及配套实施细则。近年来,海门评定出的305个“东洲英才”项目,累计资助总额超5亿元。
一流的创新生态是科技创新赖以存续和发展的条件和基础,这也是海门高质量发展的“取胜之道”。如今,海门围绕人才、平台、资金、机制体制等系列创新关键要素,让这片土地上的梦想不断升腾,也让众多科创项目更有施展拳脚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