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无锡铁腕治污、科学治太成效显著 今年蓝藻打捞量16年来最少
2023-12-01 17:26:00  来源:无锡日报  作者:周晓方 陈菁菁  
1
听新闻

昨天一早,新吴区住建局工作人员杜聿辰像往常一样来到贡湖大溪港“看藻”,清澈的湖面在朝阳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年了,都没见腻人的‘绿油漆’。”他翻看手机里一张张巡湖照,脸上掩不住笑意。蓝藻打捞量断崖式下降,水华面积大大减小,藻类种群结构发生变化——2023年的“蓝藻之变”印证了无锡多年坚持铁腕治污、科学治太的成效。

殷国忠原是大溪港渔民,“上岸”后成了蓝藻打捞员。他说,往年梅雨季前“绿浆糊”最浓,“今年一网兜下去,除了水草,啥都没有。”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新吴区7.8公里太湖岸线水域蓝藻打捞量逐年下降,分别为13.5万吨、12.3万吨、7.2万吨,今年该区更成为全市首个蓝藻打捞量为0的板块。

“蓝藻明显少了”,无锡1700多名蓝藻打捞员深有同感。市水利局局长张海泉介绍,今年太湖连续16年实现安全度夏,全市累计打捞蓝藻54万吨,同比减少74%,为2007年以来最少。截至10月底,太湖无锡水域16年来首次未出现异常水体,蓝藻水华平均面积、最大面积、累计面积分别同比减小46.4%、21.3%、71.5%,湖心区水质达到Ⅲ类,水质持续稳定向好。

种群结构上,蓝藻也在悄然变化。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监测数据表明,2021年至2023年贡湖、东太湖藻类优势种由微囊藻转变为假鱼腥藻等丝状蓝藻。显微镜下看到,微囊藻细胞呈球形,具有伪空泡,如同装了气囊,可上下浮动;假鱼腥藻细胞通常是长大于宽,为圆柱形,无气囊。

“微囊藻对水温的适应力极强,容易在水面形成明显聚集,而假鱼腥藻通常不易形成明显水华。”江苏省无锡环境监测中心生态监测科科长张军毅向记者科普。东南大学教授朱光灿认为,微囊藻向丝状蓝藻的演替,是水生态系统逐渐转为良性循环中必然发生的现象,水质较好的湖区有利于丝状蓝藻生长,其增多现象可持续若干年。

“智”斗蓝藻,除了太湖退捕、控源截污、生态清淤、调水引流、水生态修复,还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撑。环太湖高速华庄道口附近有座如同“大贝壳”的建筑,“肚子”里装着全球唯一的大型浅水湖泊物理模型——相当于五百分之一的太湖,依托“数字孪生”实时感知,研究蓝藻水华发生机理与关键防控技术、湖体氮磷来源及污染控制等重大课题。去年以来,水利部的这家太湖流域水治理重点实验室,在梅梁湾试验基于改善水动力要素的抑藻控藻方案,效果显著。“我们打算将此成果运用至全太湖。”研究人员赵金箫说。(周晓方、陈菁菁)

标签:蓝藻;太湖;无锡
责编:万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