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通讯员 陶蓁)“今天的数据太可怕了,衰耗低到测不出,我爬到旁边山顶的玛尼堆上放了块玛尼石。”7月18日一早,邵剑明准时在国网无锡供电公司户外运动俱乐部微信群里开始了自己的“图文直播”。自5月8日二次进藏,援助阿里联网工程通信项目建设以来,每天在微信群进行直播,或许只是邵剑明排遣寂寞,诉说乡愁的一种方式。但在这些只言片语和几张小图中,一场建设在“世界屋脊”上的浩大工程,却鲜活跃然于千里之外同事们的眼前。
被誉为“电力天路”的阿里联网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输变电工程。工程起于西藏中部的日喀则市,止于阿里地区的噶尔县,输电线路长度达到1689公里,让仲巴、萨嘎、吉隆、聂拉木、普兰、改则和措勤等7个县用上大网电,解决和改善沿线近38万农牧民“虽已通电但经常停电”的安全可靠用电问题。作为西藏统一电网的最后一环,它将结束全国最后一个地级行政区孤网运行的历史,对助力西藏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曾经的拉萨河”,是邵剑明现在的网名,源于他在2005年首次援藏时为自己取的网名“拉萨河”。15年来,西藏这块神圣的土地始终让他魂牵梦绕。今年初,国网公司下发西藏阿里联网工程专项帮扶重点工作的通知,他第一时间报名了,通过选拔后担任此次通信业主项目部副经理。
38天行程1万公里,他用脚丈量这条“电力天路”
“邵主任,这次停电过后,咱们的工程建设应该又更进一步了吧?”6月8日,海拔4800米仲巴县城鸿宇宾馆的老板见到前来入住休息的邵剑明,再次问道,“真期待以后不停电的日子啊!”由于没有与大电网联通,仲巴一如往常又停电了,整个县城充满了隆隆的发电声。一台柴油发电机,几乎成了这里大小商户的“标配”。
“工程正在紧锣密鼓推进,我这次就是来检查几个施工现场的。别急,好日子就快来了!”风尘仆仆的邵剑明脸色黝黑,安全帽下淌出的汗水早已浸湿了工作服的脖领子。回到房间,脱下鞋一看,原本脱胶的地方又加大了一些。这双鞋是他进藏前特地新买的名牌徒步鞋,但才过了一个多月,已经快被他穿烂了。不过说句实话,在邵剑明的“摧残”下,再好的鞋也顶不了太长的时间。
5月8日进藏,短暂适应后立即投入设计交底、调研现状等工作,邵剑明在6月5日正式开始光传输工程的开箱验货及现场勘察。阿里联网工程通信项目建设,是西藏电力公司第一次独立承担的重大通信项目,除新建6个站点之外,还要对15个在运站点进行整改升级。
38天,超过1万公里的行程,邵剑明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这条“电力天路”。从日喀则到拉孜,从定日到吉隆,从仲巴到霍尔,从巴尔到狮泉河……每一处施工现场,都留下了他的脚印。即使是端午放假期间,他也是一路奔波在路上。踩沙地、趟河水、走戈壁、爬雪山、上铁塔……各种极端环境,不仅是对鞋,更对他的身体,产生了极大的考验。
尽管已是多次进藏,但面对突破生命禁区、挑战生存极限的工程,已近知天命之年的邵剑明毕竟已不再年轻。7月8日,他从阿里地区最西北方的日土督促完现场整改,连夜驱车,在凌晨一点赶回狮泉河,接着又马不停蹄地赶去革吉变,3天内“狂奔”1600公里。在海拔4800米以上的山路上急转直行,“铁打”的邵剑明也扛不住了,“头晕得厉害,太阳穴仿佛要炸开一样。”然而,一到革吉变施工现场,他又顾不得休息,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邵主任那天脸色很差,但不愿意休息,而是和我们一起在现场扒着盒饭,让我们很感动。”现场施工人员魏启勇说。
每天凌晨准时通报,他让施工方“压力山大”
“7月19日,包1、2、3…11(2)、13(2)已反馈,还差包9、12未反馈。”7月20日零点,邵剑明又准时在“阿里联网光缆施工群”发出通报。
“压力很大,从来没有经历这么严格的要求、这么高的标准。”某施工包负责人坦言,施工单位战战兢兢,有不少自觉通不过现场检查和验收,都主动更换了施工人员和工具仪器仪表。
邵剑明的严格,不是没有道理的。此次阿里联网工程新建线路长达1689公里,光缆距离长,全程熔接点达到576个。光缆敷设及熔接质量将直接影响承载电网业务的安全与稳定,相关工艺标准的落实至关重要。邵剑明介绍,阿里联网工程下面连接着很多“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电网建设项目,所以要求工程提前到今年完工,否则那些项目完成了也送不上电,“为确保7月底通信线路全线贯通,要实际掌握13个施工包在光缆架设、接续及工艺质量标准方面的情况,必须要下现场!”
要知道,这些铁塔位置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甚至还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塔,达到了5300多米。要到达这些地方,无法借助任何工器具,只能一步步爬坡上去。西藏的山,大多是没有一点绿植的岩石山,受到高反、大风等多重因素影响,即使是本地人,爬到这些铁塔的位置也是气喘吁吁,更别说来自江南水乡的邵剑明了。
尽管环境再恶劣,条件再艰苦,邵剑明也从未有一刻想过放弃。在日喀则220kV多林变现场检查中,他发现两条导引光缆直埋沟道并未开挖,及时组织各方进一步细化施工图纸,要求施工单位明确直埋沟道的施工时间,确保后续导引光缆按计划完成敷设工作;在阿里地调现场检查中,他又发现UPS及蓄电池等配置不符合技术协议的重大问题,与设计单位、供货单位一一确认,及时整改;更是在半个月内,独自一人在阿里地区督促6个在运站点完成整改升级。
进藏两个多月,“白加黑、五加二”成为邵剑明的工作常态,白天现场检查验收,晚上整理材料、跟踪进度及整改落实情况。他说:“做项目是没有休息日的。”监理和施工人员为他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以更加专注严谨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现场的施工工艺得到明显提升。
微信群里点滴记录,他骨子里是个“浪漫的人”
有人说,援藏的人天性里都有些浪漫主义,再加一点点的冲动。个头不高、皮肤黝黑的邵剑明从外貌上,绝对看不出任何一丝浪漫的色彩。但在微信群里的每个人,却都能真切感受到他对西藏的深情、对生活的热爱。
“阿里返回日喀则的路上,遇到一个西瓜摊,这个小西瓜吃起来真甜。”
“路边有辆车栽进了沟里,开车一定要小心啊。”
“看这只小鸟,特地飞来要我给它拍照呢。”
“前方可以看珠峰,但云层还是比较厚。”
……
一幅幅简单的照片,一句句朴实的话语,将这片神圣之地通过他的视角转换,以更加亲切的角度、更为细致的深度,传递到每个同事的心中。“原来,西藏除了贫瘠的山川、雄伟的佛寺、静谧的大湖,还有那么多独特的‘小确幸’啊!”邵剑明多年的老同事纪元说,很多人通过邵剑明的视角,认识了更不一样的西藏,对这块神奇的土地充满了向往。
心有所系,有苦也甘。不下现场的时候,邵剑明便驻守在位于日喀则供电公司的临时项目部里。离单位不远的宿舍位于一个老新村的一楼。推开房门,空荡的大厅毫无一物,他与福建援藏的一位同事分住两个房间。走进邵剑明的房间,只有一张小床,和床边的一张小长条桌,甚至连张椅子都没有。每天晚上,他就坐在床边,借着昏暗的灯光继续工作;而每天清早,他又能第一时间沐浴到阳光——因为房间里没有窗帘。凌晨1点睡下,7点起床,简单洗漱后步行半小时去单位上班,这就是邵剑明驻守项目部时的生活状态。
2005年,邵剑明曾加入援藏帮扶工作组,对口支援拉萨电业局。一年半的时间,他与同事们一起抢修光缆、处理故障、参加保电,和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拉萨河边的每个村子我都很熟悉,这次回来,不少当年的孩子都已经长大成家了。”邵剑明说,只有蜿蜒的拉萨河还是那样,一腔热忱、奔涌向前。
为了纪念自己第二次援藏,继14年前在海拔3650米的拉萨无偿献血后,邵剑明于7月1日在海拔4300米的阿里狮泉河再次无偿献血。“我深爱着这片土地,希望用我的血液帮助我的同胞。”他说,淳朴的西藏人民让他有了家的感觉。在一次次赶往工地时,他不时会到附近村里讨口水喝。只要看到他的工作服、安全帽,村里的老人们总会热情地拉住他的手,端来甜茶给他喝。“所以我一直觉得,能够参与到这个项目中,让当地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这段时间在我的一生中,也将是最美好、最浪漫的回忆。”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