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江苏省创新企业数连年稳增长
2020-11-12 12:33: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11月10日,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布“江苏省高新区暨苏南自创区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评估结果”:全省高新区共遴选出独角兽企业8家,潜在独角兽企业97家,瞪羚企业507家,其中瞪羚企业数连续4年保持10%以上增长。

“硬科技”企业打造新经济重要风向标

汇聚创新势能,持续领跑行业,独角兽企业已成为新经济发展的重要风向标。以此次遴选的苏南自创区独角兽企业为例,尤其聚焦在生物医药、新材料、半导体3个全省重点培育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苏州无双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2017年成立的年轻企业,其进军国内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无人区,打破了进口长期垄断。

“公司专注于心脏节律管理(CRM)相关医疗器械研发和产业化,我们从CRM领域技术难度最高的产品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入手,构建了完整的CRM技术平台,为心律失常患者提供从监测、诊断、治疗到术后随访的全套解决方案。”公司负责人介绍,ICD技术集成了心脏电生理、生物医学工程等高科技技术,是行业中技术门槛最高、系统集成最复杂的三类有源植入医疗器械。全球ICD技术和市场被美敦力、雅培、百多力等外企长期垄断。无双医疗是国内首家也是唯一一家自主研发并掌握CRM核心技术的企业。ICD产品的成功研发将填补国内空白,实现进口替代,是实实在在的“硬科技”。

今年,苏南自创区13家独角兽企业总估值397.85亿美元,平均估值30.60亿美元,经营情况、核心技术以及市场估值成为评选的三个重要指标。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管理与高新技术服务处处长张维祥介绍,纵观今年入选的独角兽企业,“硬科技”驱动成为典型特征,不少企业表现出引领产业新形态发展的“牵头者”气质,发展自身的同时,更促进上下游产业甚至跨界产业的发展。

张维祥还以汇通达、好享家为例表示,这2家企业均由五星控股集团孵化而来,具有鲜明的“平台型”企业培育特点,例如好享家,通过产业互联网提升行业效率,促进更多家居类中小微企业从线下业务,转变为新经济场景下的线上线下全渠道经营模式。据悉,2家企业已同时入围2020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

科创“化危为机”,创新企业彰显发展韧性

跨过创业“死亡谷”,它们一跃而起,小巧却灵敏,瞪羚企业往往代表着科创“新路径”,也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先兆”。

“江苏瞪羚企业也保持跳跃式高成长发展态势,创新型企业集群加速形成,不断壮大。”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赵志强介绍,今年全省高新区瞪羚企业总数较上年度增加69家,增幅高达15.75%,2017—2020年,瞪羚企业数年增长率均保持在10%以上。

疫情期间,全省高新区涌现了一批优秀企业,以科技创新“化危为机”,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诺唯赞凭借研发积累和快速应急响应能力,于疫情暴发一周内在全国率先研制出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获得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并相继取得欧盟CE准入,新加坡HSAHAS等多国认证。认证和欧盟CE准入证,为我国及全球多个国家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出重要贡献。苏州高新区的云学堂基于“软件+课程服务”模式开展企业培训服务等。

全球实体经济面临考验的大环境下,“新经济赛道”应成为独角兽、瞪羚企业蓄势竞争的“主战场”,这里,蕴藏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更容易受到资本市场青睐。赵志强介绍,当前,江苏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涌现出的在线课堂、线上复工、社区团购、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些领域作为主赛道又会不断衍生出众多新赛道。

在江苏,互联网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智能经济催生了大量独角兽和瞪羚企业,它们已经成为江苏省高新区企业生态链的重要构成,赵志强表示,江苏将进一步推广打造生态系统的经营模式,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此外,江苏还将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将“瞪羚企业数”等纳入国家级、省级高新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力求在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和资金支持下,更多瞪羚“进化”为独角兽,甚至直接带出一个主导产业。

一站式科技服务,保证企业“跳得高”“吃得饱”

为保证独角兽、瞪羚企业“跳得高”、“吃得饱”,江苏持续行动。据介绍,当前,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启动实施服务创新型领军企业行动计划,整合全省优质科技服务资源,为创新型领军企业提供更为优质系统、一站式的科技服务。

“研究独角兽、瞪羚这类企业的成长规律,在它们成长的关键期,给予精准服务和政策支持,可以形成培育‘加速度’。”赵志强谈到,根据研究,瞪羚企业固定资产逐年下降呈现出轻资产化的趋势,面临融资较难的形势,中心将联合金融机构推出“瞪羚贷”融资服务,助力瞪羚企业加速成长;同时,针对独角兽企业招引难度大的现实问题,中心将聚力挖掘独角兽或平台型企业的新兴业务,帮助有需求的高新区进行招引培育,壮大、加速独角兽企业培育。

此外,保证独角兽和瞪羚企业“跳得高”“吃得饱”,还有一个共性难题待解决。专家表示,“瞪羚企业”对中高端人才需求旺盛,但企业自身无力拨出较多经费培养人才,且培养过程缓慢,主要从外界吸纳人才。然而,“瞪羚企业”的薪酬待遇、保障机制等,对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遇到“招才难、留才难”的尴尬。有些“瞪羚企业”的创新成果缺乏管理能力和经验。

专家建议,可实施更多针对独角兽和瞪羚企业的人才计划,从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为“瞪羚企业”的人才提供服务,助力“瞪羚企业”引才。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共享”机制,鼓励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员到中小科技企业兼职。知识产权部门可帮助独角兽和瞪羚企业构建知识产权发展规划,为独角兽和瞪羚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推动它们管理好自己的知识产权并从中获益。

记者 王梦然 张 宣

标签:
责编:张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