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517505687875841.jpg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次资助本科生,南大14人入选 激发“内驱力”,科研并不遥远
2023-10-17 09:10: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杨频萍  
1
听新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今年首次试点资助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8所试点高校的优秀本科生申请人进行考察,首届获资助优秀本科生名单日前已产生,南京大学共有14人入选,每人可获得10万元科研资金进行项目研究。

入选项目均为前沿科学方向

什么样的项目能获得“国自然”的青睐?翻看南京大学入选的立项名单,“快速射电暴的宇宙学应用”“末次冰期气候事件中南海中层水的氧含量演变”……记者发现,学生们选择的科研课题都是前沿科学方向,颇为“高精尖”。

这些课题对于本科生来说是否过于“前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入选本科生早就已经开始了科研探索,与科研的“适配度”相当高。

“我的入选项目脱胎于自己的大创项目,名为‘小脑介导运动调节免疫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崔之三是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强基班的本科生,他说,“我大二时就已经加入了朱景宁教授课题组,导师是运动调控神经科学方面的专家,我自己对于脑科学也很感兴趣,这是一门让我觉得很有‘实感’的学科。”

看到遴选通知后,崔之三决定将自己正在开展的课题作为申报项目,进行申报书的撰写。在18页的申请材料中,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研究目标、研究课题等。准备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反复和导师朱景宁教授进行了沟通。

同样得到导师鼓励的,还有南大物理学院2020级强基班的本科生周吉。周吉告诉记者,自己申报的项目是“基于铁磁/超导量子材料的超紧凑人造神经元”,选题灵感来自德国的一篇论文。确定想法后,周吉向学院缪峰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科研设想,并且定下了具体方案。

由于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处于试点阶段,自然科学基金委采取了“推荐+评审”的模式,做到“少而精”。周吉告诉记者,每一位参与申报的本科生,都经历过评审的面对面答辩考核。“8分钟的展示环节后,评委们会和你一起讨论方案中还有哪些不完善之处,并提出他们的建议,这样的讨论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提升。”

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参与了此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试点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的评审。陆延青表示,“参加面试的学生选题面向前沿,思路清晰、基础扎实、学有余力、自信得体。他们对基础研究有浓厚兴趣,富有创新激情和能力,展现出优秀学子的风采,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让学有余力的本科生投入科研

作为资助我国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形成了包括多种项目类型的资助格局。区别于其他项目,对于本科生的资助更多是为了激发他们对科研的兴趣。在很多高校教师看来,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是从事科研最珍贵的品质。

作为本科生,周吉大三时毛遂自荐进入到缪峰教授课题组,缪峰先带他参观课题组实验室。“我们主要希望他在详细了解课题组实验研究方向后,去明确自己是否真正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缪峰说,“一切伟大的科学发现都离不开兴趣和激情的驱动,我们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科研距离自己并没有那么遥远。”他们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尝试和探索,并在学期结束前撰写一份基于课程内容的创新性研究计划。

记者注意到,南京大学此次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本科生资助项目的学生,不少都来自强基计划。通过本研贯通的培养模式,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科研探索。

对于自己得以专注科研的原因,崔之三总结为一个“早”字。早早进入导师课题组,又比其他同学提前两个月知道了自己的转段结果,“我们强基班的同学,在大三结束时就可以参加转段选拔,通过选拔便可以继续攻读研究生,自己的未来有了‘着落’,做科研自然心无旁骛。”崔之三表示,强基计划转段的目标一进校就明确了,转段时间也早于研究生推免,“我们可以投入更多时间进行科研训练,而不是一味地‘卷绩点’。”

未来一年将挑大梁完成项目

“对于学有余力的青年学生来说,全面了解学科领域固然有益,但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感兴趣并愿意终身为之奋斗的方向。”缪峰这样概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度资助本科生项目的意义。

据悉,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本科生资助项目的学生,每人将获得10万元的资助,在一年或两年不等的时间里,完成自己的科学研究。

“要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完成立项、科研、结项,对于我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包括崔之三在内的不少入选本科生,都对未来这一年感到“压力山大”。虽然尚在本科阶段,但他们的科研生活已经提前进入了研究生模式。

本科生阶段,是学术志向养成的关键时期。在评审会议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窦贤康表示,从人才成长规律来看,及早发现并有针对性地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将有助于其早日脱颖而出,并在日后获得长足发展。

标签:本科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
责编:万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