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个月的建设,投资1300余万元的徐州鼓楼区可回收物分拣中心经过试运行后于12月初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可回收物收集、中转、分拣的“点-站-场”闭环体系正式建立,让再生资源得到更高效循环利用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化目标实现。
约6000㎡厂房两条分拣线
12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鼓楼区拾屯街道可回收物分拣中心看到,该中心是一座面积约6000㎡的钢结构厂房,以梦幻黄为主色调,里面放置了大量有“绿包”之称的可回收物运输袋。
厂房内设置了两条分拣线,一条为主分拣线,长约80米,对全市430余台“爱回收爱分类”智能回收机收集来的可回收物进行分拣;一条为衣物精分线,长约30米,和主分拣线第一分拣料口“衣物料口”对接,对主分拣线分拣出的旧衣物再进行精细分类。
“之所以设置一条衣物精分线,是因为可回收物中旧衣物的量最大,可以通过精分提高其附加值。”“爱回收爱分类”徐州运营中心负责人王刚介绍,以前收集来的可回收物,都是摊铺在地面上进行分类的,一人一小时能分拣50-60公斤。现在通过分拣线人机配合,可以实现一人一小时分拣110公斤。
“这两条分拣线最高日分拣能力能达到150吨,需要配备近30名分拣员。目前可回收物量还不算多,日处理能力也就在25-30吨之间,配备分拣员近20人。根据现在的量,我们的分拣员每天工作大约4个小时。”王刚告诉记者。
流程明晰,各负其责
居民小区中智能回收机收集来的可回收物是如何进行分拣的?
由收集员将小区智能回收机的可回收物运送到中转站,根据运距划分,430余台“爱回收爱分类”智能回收机目前设置四个中转站。运送到中转站是为了保证智能机满仓后能够30分钟内取走。智能回收机、中转站、分拣中心,就是“点-站-场”的闭环体系。由绿色包裹包装的可回收物到了中转站后,由干线车辆厢式货车运送至分拣中心的绿包存放区;3名工作人员负责倒料区,即将绿包中的可回收物倒入料坑。料坑中的可回收物经过传送带传送至上部分拣区的半自动分拣线上,由分拣员对应分拣内容进行分拣。每个分拣员身后都有一个“料仓”,他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分拣纸类,有的负责分拣塑料……分拣员从不断传送来的可回收物中熟练准确地抓取出自己负责的品类,投放进身旁的“料口”里;料口下方是料坑,会有叉车对料坑内的同类可回收物转运至打包区做相应的打包处理。打包后压成块状,进入成品区等待进一步处理。
从小区收集到进入成品区等待,这是一件可回收物的循环利用流程。
特色明显,减量化程度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座高效运转的分拣中心中有多个亮点。
亮点1:追溯
每个绿包边角处都有二维码,能起到追溯垃圾源的作用。因为从小区智能回收机开始,机器内外都有24小时开启的高清广角摄像头,对投递行为和物品进行拍照、录像,并对照片进行AI分析。如果有居民误投其他垃圾,客服人员会对当事人进行提醒引导。如今,新的智能回收机已经采用了人脸识别系统。
王刚表示,试运行至今,收集来的可回收垃圾中,其他垃圾占比仅1.13%,说明咱们居民分类意识强、分类水平高,且对这种模式认可。
亮点2:泡沫冷压机
泡沫因为不易运输而不被小型回收单位青睐,对于前端收集和后端处理能力都非常强大的鼓楼区可回收物分拣中心而言,专门购置一台泡沫冷压机,能够将泡沫压成约500公斤的块状,既解决热压不环保、存在安全隐患、有异味等问题,还保证了处理效果。
亮点3:精细化分拣
在当前的鼓楼区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可回收物品进入主分拣线后,分为衣物、纸板、膜类、塑料类、铁类、小家电等25个大类;衣物经过传输至衣物精分线,继续细分为冬装、夏装、羽绒等23个品类;小家电也可以继续二次分拣,分为电磁炉、电风扇、音箱、数码等26个小类。
王刚介绍,目前该中心收集的可回收物中低价值可回收物占比为50%,通过精细化分拣得到更高效循环利用,进一步促进了垃圾减量化。
据了解,目前全市已投放“爱回收爱分类”智能回收机430余台,覆盖鼓楼区、泉山区、云龙区共计237个小区。预计2023年智能回收机数量将达到1500台,实现主城区全面覆盖。通过‘互联网+回收’,进一步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助力‘双碳’目标。”
记者 陆铭 秦媛